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福建省泉州市:利用僑資帶動經濟起飛[圖]
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福建省泉州市調研組
    2008-10-30        來源:人民日報

  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會目前正在福建省泉州市舉行。這是農運會主場館——泉州海峽體育中心外景(10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提要】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大膽實踐,走出了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大力引進僑資,優化產業布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飛躍。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把握機遇,著力打好“僑牌”,以“三來一補”起步,帶動鄉鎮企業發展,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形成眾多知名品牌,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巨變。30年前,泉州地區人均生產總值曾位居福建“省尾”;如今的泉州,已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泉州之所以能取得可圈可點的發展成就,歸根到底在于泉州人民經過不懈探索,闖出了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創造了“泉州模式”,即以市場化為制度基礎、民營經濟與外向型經濟互相促進為最大特色、縣域經濟發達為突出亮點、品牌化為突出優勢。泉州30年來創新、創業、創造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是我們繼續發展特色經濟的寶貴財富。

一、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成就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地處福建中南部、臺灣海峽西岸,距離臺灣最近處僅有97海里。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海濱鄒魯”和“世界宗教博物館”之譽。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現轄4個區、5個縣和泉州開發區,并代管3個省轄市。2007年常住人口774萬,土地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4/5。1978年,泉州地區生產總值7.79億元(當年價),居福建省9地市的第五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1元,居福建省倒數第一位,僅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62.6%、全國平均水平的44.9%。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握機遇,發揮優勢,艱苦創業,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歷史巨變。
  1.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泉州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分別為2289億元、29664元、225.06億元,與1978年相比,分別以年均17.7%、15.6%、21.5%的速度增長。
  2.產業結構不斷升級。1978—2007年,泉州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二、三產業分別以年均22.2%、17.3%的速度快速增長,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二、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三次產業結構從38.6︰32.8︰28.6調整為4.9︰58.9︰36.2。
  3.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截至2007年底,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2063家,外資實際到位137.93億美元。進出口額(海關口徑)從1979年的0.04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8.52億美元,年均遞增30.5%。2007年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營業額2617萬美元,外派勞務2737人次,境外投資總額851萬美元。
  4.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1978—2007年,泉州市固定資產投資以年均28.3%的速度增長,“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分別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2億元、56.98億元、322.09億元、888.36億元、1519.24億元,相繼建成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設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率和城市綠化率大幅提升,獲得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稱號和中國人居環境獎。
  5.社會建設同步推進。2006年末,全市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53萬人,國家級行業技術開發中心10個,累計取得國家專利14155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2%。高等院校由改革開放前1所發展到15所,中等職業學校76所,學齡兒童毛入學率達100%。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和醫院病床數從1978年的1.31人和1.44張提高到2006年的2.17人和2.38張,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73.5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體系日趨完善,文化產業穩步發展。
  6.小康建設扎實推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097元、7244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55.9倍、96.6倍。5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實現有序轉移,城鎮登記失業率多年保持在1.2%以下。基本形成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創建“平安泉州”成效顯著,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二連冠”。

二、發展道路的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的發展經歷了5個階段:
  1.1978—1985年,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現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轉變。這一時期,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極大地解放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收入,但人多地少的現狀,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要解決農村發展根本問題,必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80年8月,晉江縣委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多種經營和社隊企業的若干問題的規定》,拉開了泉州農村工業化序幕。在“放、幫、促”(即放手發動農民集資聯戶辦鄉鎮企業,有關部門幫助鄉鎮企業排憂解難,制定優惠政策促進鄉鎮企業發展)措施作用下,晉江、石獅(原屬晉江)等沿海地區率先多形式、多成分地創辦鄉鎮企業,特別是利用華僑的閑房、閑資和閑置勞動力,以群眾集資合股的新型合作經濟形式創辦企業,承接“三來一補”業務,闖出了一條在全國獨具特色的發展鄉鎮企業路子。泉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7.79億元增長到1985年的25.16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3.9%;1985年,泉州市鄉鎮企業總產值16.6億元,比1978年增長9倍多,工業總產值比重開始超過農業,產業結構由“一、二、三” 格局向“二、一、三”格局轉變,告別了以農業為主的時代。
  2.1986—1991年,創辦開發區,大力引進僑資,實現工業由散向聚、由內向外發展。1986年泉州撤地建市后,市委和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工區、工業區開發建設有關問題的意見》、《關于執行土地使用權轉讓有關規定的通知》等文件,多種形式地推進土地成片開發,形成八大成片開發區,開發面積達2.35平方公里。同時緊緊抓住中央賦予福建省“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僑鄉優勢,提出“打好僑牌,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及時把引進僑資僑力與發展鄉鎮企業、建設加工區和工業區等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引進僑資嫁接鄉鎮企業、發展三資企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外向型經濟為目標、以僑資為依托、以聯戶集資股份合作為主要形式、以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晉江模式”。1991年,全市累計批準三資企業1418家(其中屬鄉鎮企業和外資結合的“僑”字號外向型企業占85%),實際利用外資2.85億美元。1986—1991年全市鄉鎮企業總產值、出口額(海關口徑)年均分別遞增26%、35.1%,198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比1980年翻一番以上,提前3年實現經濟發展第一步戰略目標。
  3.1992—1997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優化產業布局,夯實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和經濟基礎。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后,抓住省委和省政府把泉州列為全省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區、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試驗區和國家體改委將泉州列為首批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的歷史機遇,泉州市委和市政府成立綜合配套改革領導小組,制定下發《泉州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總方案》,明確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1993—1997年),推進若干重大改革措施取得實質性進展,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放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理順集體經濟的產權關系,引導私營企業轉變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為主的社會保險制度改革,養老保險以及工傷、醫療、女職工生育等保險的覆蓋面逐步擴大到三資企業、鄉鎮企業,城鄉一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1993年新辦三資企業1514家,創下泉州歷年引進外資企業數的最高紀錄。大力推動產業集中布局、配套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帶,積極引導企業由“遍地開花”向專業園區集中。實施企業提升的“規模經營、科技興企、市場拓展、結構調整、爭創名牌、制度創新”六大戰略,引導企業走股份化、集團化、集約化發展道路。1993—1998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9.3%,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4.1998—2003年,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名牌戰略,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這一時期,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挑戰和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泉州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提升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作為戰略重點,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1999年,出臺《泉州市科教興市戰略實施方案》,成立泉州市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加強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紡織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飲料、工藝制品、機械制造五大傳統產業,大力培育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旅游服務三大新興產業。成立泉州市實施獎勵馳名、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出臺《關于爭創馳名、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工作的通知》,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由市政府給予表彰并一次性發給獎金。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泉州企業品牌創新高潮迭起,中國馳名商標數和中國名牌產品數位居全國地級市前3名、福建省首位,在2005年榮膺“中國品牌經濟城市”稱號。
  5.2004年至今,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這一時期,泉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飛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項目,整合提升五大傳統產業。重獎創建國家級品牌企業,引導企業爭創國際品牌。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制定。推動對外招商由引資向選資轉變,優先考慮引進“三高”(高技術、高附加值、高競爭力)、“三少”(耗能少、排放少、污染少)以及物流、金融、旅游等現代服務業項目。加強民生建設。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突出加強農村勞動力的培訓與轉移,促進充分就業。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大力提高基層特別是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服務能力。實施造福工程,努力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做好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之間的配套銜接工作,大力推行外來工、農民工住院醫療保險,建立城鄉一體的低保體系,構建覆蓋城鄉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堅持統籌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沿海與山區、城市與農村、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大力實施中心城區優化發展、沿海縣域率先發展、山區縣域特色發展戰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獎懲結合、疏堵結合,江海聯動、城鄉聯動,以水污染防治為重點,以健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為抓手,全面推進城市污水、垃圾綜合處理和工業污染集控區污水處理產業化運作,加快推進55個循環經濟項目。優化政策環境。大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實行全程式的網上審批和網絡電子監察。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在全省率先建立暫住證、務工證、計生審驗證等“多證合一”,管理、服務、教育、維權等“多措并舉”,公安、勞動、計生、房管等部門“多位一體”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新機制。
  經過30年來的探索,泉州人民走出了適合泉州實際的發展道路,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泉州模式”:市場化是“泉州模式”的制度基礎。泉州各級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產銷,由企業自籌資金、自購材料、自找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民營經濟與外向型經濟互相促進是“泉州模式”的最大特色。2007年,民營企業數量、工業產值和就業人數均占全市九成以上,外商投資企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一半以上。縣域經濟發達是“泉州模式”的突出亮點。以市場導向把各地資源特色、傳統工藝做成特色產業,培育了石獅的服裝,晉江的紡織、鞋帽、食品、建陶,南安的建材、水暖,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葉、竹藤工藝,永春的蘆柑,德化的工藝陶瓷等區域特色經濟。品牌化是“泉州模式”的突出優勢。目前,全市擁有中國名牌產品47個、中國馳名商標108件(其中,經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28件)、福建名牌產品291項、地理標志產品6項、2007年《中國最具價值品牌》16個,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總數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榮膺“中國品牌經濟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稱號。

三、主要做法和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市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和考驗,改革與發展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根本上說,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結果。回顧泉州創新、創業、創造歷程,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并發揚光大。
  1.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泉州經濟社會的歷史巨變,最基本的經驗是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把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與泉州實際結合起來,把開拓創新與科學務實的精神結合起來,鼓勵和支持廣大干部群眾敢為天下先,在實踐中探索,探索中前進。每當發展處于關鍵時刻,都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大膽突破不合時宜的僵化觀念,克服“等、靠、要”消極情緒,摒棄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自滿思想,為加快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改革開放初期,鼓勵和動員廣大干部群眾,擺脫姓“資”姓“社”困擾,興辦鄉鎮企業,發展商品經濟。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后,全市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扎實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注入巨大活力。黨的十五大以后,鼓勵和引導股份合作制企業不斷規范、完善和壯大,一批股份合作制企業和企業集團應運而生,經濟發展質量得到較大提高。黨的十六大以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推進改革創新,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努力促進社會和諧,形成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態勢。
  2.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努力在計劃經濟體制夾縫中找到發展的出路,因地制宜地選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發展鄉鎮企業。在一些人為姓“社”姓“資”爭論的時候,泉州人民堅信發展才是硬道理,“不管東西南北風、咬定發展不放松”。30年來,堅持以改革的辦法推動發展,以發展的辦法破解難題,以利用僑資外資、放開民間資本準入、改制上市、銀企合作等途徑緩解資金短缺,以土地成片開發和建設多層廠房、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方式解決用地緊張矛盾,以技術培訓、人才引進、產學研合作、勞務協作、維護外來工權益等辦法解決人力資源特別是人才不足的問題。
  3.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積極從群眾的創造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對群眾在改革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聯合辦廠、股份經營的“晉江模式”等新生事物滿腔熱情地給予鼓勵、支持和引導。切實關注民生問題,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開展扶貧濟困和為民辦實事活動,不斷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資源和環境保護,切實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積極防抗臺風、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和非典、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逐步提高應急能力,構建較為可靠的公共安全環境;始終堅持尊重群眾,依靠群眾,每項重大決策的出臺都充分考慮群眾的利益和承受力,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使決策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充分發揮泉州人敢拼會贏的精神,鼓勵創造,支持探索,不求全責備,不局促一隅,有效地保護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形成“創新、創造、創業”良好氛圍。
  4.堅持改革開放。泉州人民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在直面競爭中尋找出路,在搶抓機遇中加快發展,在先行先試中贏得主動。30年來,泉州創造了許多全國和全省第一:在全國創辦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一批引進外商進行土地成片開發、第一個引進外資一攬子嫁接改造國有企業、第一個以“建設—經營—轉讓”(BOT)的形式吸引民間資本建設基礎設施、第一個推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第一個以競爭上崗方式招聘縣市級主要領導、第一家臺商投資企業在國內上市、第一批在新經濟組織建立黨組織、第一批成立行業協會同業公會、第一個建立新型的外來務工人員維權機制,成為全國第一批“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第一批技術創新試點城市;在全省組建第一家鄉鎮企業集團、建立第一個鄉鎮工業小區、第一家民營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農業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一家民營企業在證券資本市場“買殼上市”、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數居全省第一、第一個實現所轄縣(區、市)全部進入全國科技工作創先行列的地市,等等。
  5.堅持不斷提高領導發展能力。泉州的迅速崛起,得益于歷屆市委和市政府對自身角色和職能的正確定位,并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展現出領導發展的能力。30年來,市委和市政府用活改革開放政策,成功地扮演了泉州工業化推動者和保護者的角色,使鄉鎮企業在比較寬松的環境下迅速發展壯大。市委和市政府運用綜合調節手段,成功地扮演管理者和引領者角色,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市委和市政府成功地扮演了服務者角色。從硬環境建設到軟環境優化,從市場建設到引導企業開拓市場,從股份制改革到推動企業上市,從創新服務機制到破解發展難題,泉州各級黨委政府都作出巨大努力。更值得一提的是,30年來,歷屆市委和市政府較好地把握保持政策連續性與推動發展、創新思路之間的辯證關系,制定發展戰略、出臺發展政策不搞短期行為,使泉州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少走彎路。

四、今后發展的戰略設想

  目前,泉州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突破3000美元,處于工業化提升、城鎮化擴張、外向化拓展階段,具備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基礎和條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泉州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綜合配套改革、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兩岸區域合作上先行先試,在建設“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中爭當排頭兵,又好又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建設。力爭到2010年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具體目標為:
  ——經濟實力更加強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經濟發展繼續走在全省前列。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500億元,財政總收入力爭突破360億元;2013年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8000美元,比2000年翻兩番;202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3000美元,進入高收入地區行列。
  ——發展方式更為科學。自主創新體制比較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不斷優化,投資、消費、出口均衡拉動;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功能區基本形成,成為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生態文明同步發展,基本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方式。
  ——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建立起城鄉和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機制,2010年基本形成人口達180萬人、面積達18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2020年建成總面積3021平方公里、人口490萬人、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現代化大城市,形成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格局。
  ——改革開放更具活力。民主法制和現代服務型政府建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經濟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成為全方位開放的先行區和臺資聚集區。
  ——人民生活更為殷實。基本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社會就業更加充分,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達23000元,2015年比2000年翻兩番;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9000元,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社會發展更顯和諧。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備,公共服務更加均等,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和諧安定局面更加鞏固。
  實現以上奮斗目標的基本思路是:
  1.以再創區域競爭新優勢為目標,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先行先試。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加強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做好引資導向,繼續鼓勵企業“走出國門”,致力打響泉州國際品牌。建設以港口為龍頭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形成大城市基本框架。建立健全利益導向機制,嚴格環保準入,推進資源能源集約、節約利用,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2.以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為突破口,著力在深化綜合配套改革上先行先試。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服務中心職能。放寬市場準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改革,推動民營與外資有機融合。健全流動人口管理服務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社會組織,發揮其在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方面的積極作用。
  3.以完善惠民利民長效機制為重點,著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先行先試。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居民增收長效化。適度將公共資源向農村地區、向弱勢群體傾斜,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堅持依法治市,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
  4.以建設臺資聚集區為抓手,著力在推動兩岸合作上先行先試。打造產業合作載體。加大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申報和各類臺資投資載體建設。創新兩岸經貿合作對接機制,建立重大臺資項目引進、落地責任制。打造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主體核心區,推進泉臺雙向交流。

  相關稿件
· 福建寶鑫非法“地下炒金”揭秘 2008-10-29
· 福建鐵通組織技術攻關確保鐵路行車安全 2008-10-09
· 福建省天然氣管道保護范圍內不得私建房屋 2008-10-07
· 福建:居民儲蓄及保險方面投入呈上升趨勢 2008-10-06
· 鄭珊潔:福建將成為東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 2008-10-06
 
温泉县| 南陵县| 远安县| 无棣县|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