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利益主體爭吃資源 洞庭湖生態嚴重退化
    2006-11-10    本報記者:譚劍 李佳鵬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 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天然湖泊濕地之一。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生態功能成就了洞庭湖“長江之腎”的美稱,更直接影響著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然而,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健全的管理機制,長期以來洞庭湖一直處于“諸侯分治”、“部門爭利”的狀況,正由于這種無休止的過度索取,如今的洞庭湖已面臨湖泊濕地萎縮、生態退化的嚴重危機。

鳥飛魚衰 楊樹成災

    金秋10月,對于漁民們來說本應是捕撈作業的黃金季節,可記者沿湖采訪卻難覓漁民蹤影,只有不少漁船被擱淺在干涸的湖床上。東洞庭湖漁政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由于大片水域干涸,目前已有2100戶漁民的7600條漁船擱淺受困,2/3的漁民已無業可做,漁民平均收成不及去年的1/3。據湖南省畜牧水產局監測,洞庭湖內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魚類資源急劇減少,大型經濟魚類如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等數量銳減,占總產量的比重已不到10%,而且捕撈上來的魚越來越低齡化、小型化,根本沒有繁殖再生的機會。
    與魚類資源一樣,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化,擁有217種鳥類的洞庭湖極有可能失去其“候鳥天堂”的美譽。世界自然基金會組織的一次調查顯示,2005年,洞庭湖獨有的國際瀕危物種只有白鶴、東方白鸛、黑鸛、鴻雁、小白額雁等五種,較2004年已減少了四種;達到濕地公約1%標準的物種12種,較2004年也減少了四種。小白額雁、反嘴鷸、黑腹濱鷸和羅紋鴨等常見種群降幅在50%以上。
    在鳥類和漁業資源銳減的同時,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興起的一股“種楊熱”給洞庭湖帶來了新的危機。目前,整個湖區楊樹種植面積以萬畝、十萬畝的速度擴張,就連一些基本農田、行洪道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未能幸免。
    記者在湖南常德、益陽、岳陽三市采訪時發現,楊樹擴張開始由垸內轉向垸外,從沿岸向洞庭湖深處“進軍”。船行洞庭湖上,已很難看到沒有種植楊樹的洲灘,內湖堤垸內的道路兩側、農戶門前屋后也都見縫插針地種上了楊樹。除此之外,種楊風還正刮向洞庭湖區幾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在這些保護區的緩沖區和試驗區,大量的洲灘荒地被承包出去種植楊樹,甚至連保護區核心區也難幸免。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通報的全國七起重大違規案件中,東洞庭湖湖核心區違規種植5000畝楊樹就赫然其中。
    種楊樹的目的是提供造紙原料。目前洞庭湖大大小小有上百家造紙廠,這些紙廠普遍規模小、分布散、環保配套設施差,對洞庭湖的污染越來越重。然而,由于由于湖區各縣市缺乏工業資源且財力薄弱,造紙業成為一些縣市的財政支柱。湖區某縣造紙業財政“貢獻率”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1/3以上。
    愈演愈烈的種楊熱隱藏著極大的生態風險。洞庭湖環境保護監測站站長譚建強告訴記者,大面積種植單一物種,或改變原有種植的物種,使野生生物的原生環境發生改變,抑制了野生物種的正常生長和棲息。“我們調查發現,在種植楊樹的湖灘,蘆葦不能生長,碩大的楊樹冠下連草都不能生,本地原有的群落生態系統完全被改變,濕地景觀不再。此外,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在沒有種樹的湖灘、稻田有許多鳥類在覓食、行走,而在楊樹林中則難見鳥類蹤跡。”譚建強說,“如果任由盲目種楊之風發展下去,再過若干年后,洞庭湖濕地生態景觀將蕩然無存。這絕非危言聳聽。”

“涉水不涉水,都來插一腿”

    從鳥飛魚盡到楊樹成災,考察洞庭湖生態危機的成因,一方面緣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矛盾;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地方政府畸形的發展理念。在“發展”的借口下,掩蓋著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利益訴求,并為此付出巨大的環境與資源代價。
    以漁政部門為例。2005年,洞庭湖區岳陽、常德、益陽三個湖區市縣漁政總人數達335人,沅江市一個縣級漁政站就有118人,為了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員,在“自收自支”利益驅動下,罰款增收成了公開的秘密。
    據岳陽縣譚家圍子的漁民們反映,他們使用“迷魂陣”等有害作業大多“按檔”收費,每戶一年約交2000元,電捕船交3000元。此外,洞庭湖內大大小小的蘆葦場、環保部門也要向漁民收取所謂的“泊船費”、“排污費”等。“只要交了錢就沒有人管你”,益陽市老漁民皮志先說。
    與漁政部門一樣以“吃資源”為生的利益主體在洞庭湖區比比皆是。如東洞庭湖,水域涉及岳陽、益陽兩個地級市和岳陽、汨羅、湘陰、華容、南縣、沅江六市縣及君山、岳陽樓兩個縣級區,再加上市內眾多部門對東洞庭都擁有行政執法權,幾十家乃至上百家部門糾纏一起,有利大家爭,無利沒人管,“涉水不涉水,都來插一腿”。這些利益主體將國家資源視為本部門的“私產”,隨意發包,竭澤而漁。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湖區各縣市普遍財政困難。為了培育財源,許多地方政府往往不顧高昂的環境代價一味強調發展。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種楊風”就是為造紙業提供原料,其背后的主要推動力量就是地方政府。據了解,2005年,在政府的大力號召下,僅沅江一市就新種植30萬畝楊樹,年初為此制訂了詳細的規劃,并把任務分配到了每個鄉鎮,市電視臺還定期公布各鄉鎮發展楊樹的進度。地處西洞庭的常德市也將楊樹發展列入全市“五個一百萬畝”的產業結構調整規劃之內,全市楊樹種植面積已突破150萬畝。

“公地”悲劇是變相的權力尋租

    作為公共資源,洞庭湖的所有權是國家的但實際上卻成為一塊利益均沾“公地”,而以保護資源為主的職能部門卻淪為“吃資源”的主體,管理體制上的漏洞是主要原因。專家指出,這種“公地”悲劇亟待改革。
    “從政府到職能部門再到承包商,楊樹的背后是一個牢固的利益共同體。”中科院亞熱帶所教授彭佩欽認為,雖然資源的所有權是國家的,但實際上洞庭湖成為一塊利益均沾的“公地”。洞庭湖楊樹危機的背后實際上是政府管理的危機,代表著權力的政府和職能部門與代表資本的利益集團肆無忌憚地掠奪公共利益,這是與民爭利,與國家爭利。
    “這是一種變相的權力尋租。最后的結果是部門和企業獲得了巨額利潤,國家和老百姓的長遠利益受到損害。”彭佩欽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解決洞庭湖管理體制弊端,2002年湖南省曾專門委托中科院湖泊所姜加虎教授等專家制定了一個詳盡的“洞庭湖生態功能分區”規劃,在規劃中明確提出成立一個由副省長任組長、涵蓋東、南、西洞庭湖三個自然保護區的協調機構,解決洞庭湖管理權責不分的現狀。但由于遇到了諸多既得利益者的阻礙,這一規劃至今未能實施。 
    姜加虎告訴記者,目前洞庭湖區人口接近1500萬。這么多人的生存與環境的保護之間構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盡管頭頂著“魚米之鄉”的光環,但洞庭湖實際上有著明顯的功能區劃,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人類生存發展。但長期以來在生存壓力下,一些不適合人居的地方實際上已成為人煙稠密、工農業生產集中的地區。
    洞庭湖區共有24個蓄洪垸,居住著數百萬人口,其中包括屈原行政區、大通湖等事實上已成為區域經濟中心的縣級行政區。受政策因素限制這些蓄洪垸不能發展大的工業項目,招商引資也缺乏安全保障。因此“吃資源”成為這些地方群眾脫貧致富的惟一選擇。而掠奪資源后果必然是“越吃越窮,越窮越吃”。
    姜加虎認為,對于洞庭湖而言,生存與保護的“兩難”將長期存在,解決這一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引導地方政府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是當務之急。“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訴求,往往是重開發,輕保護;因此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加大對湖區生態移民和轉移支付力度,改變對地方領導的政績考核是洞庭湖保護的關鍵所在。”姜加虎說。
    對于這一問題,湖南省人大資源和環境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帥認為,造成洞庭湖管理混亂、部門資本競相逐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權屬不明,缺乏一個能夠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在重新調整洞庭湖保護區劃的基礎上,應賦予保護部門相應的權責,并切實改變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體系,將資源保護的責、權、利真正統一起來,面對日益退化的生態環境,變革資源管理模式對于洞庭湖來說,將是一場真正嚴峻的考驗。

  相關稿件
 
三都| 衡阳市| 丰都县| 伊宁市|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