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區域經濟發展需與城市化同步進行
——訪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
2012-09-18   作者:記者 金輝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經濟參考報》:十六大以來,為了解決越來越大的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黨和政府出臺了多項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區域結構不斷優化,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持續上升,區域發展呈現出協調性增強的趨勢。您認為,我國在這十年中區域經濟發展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區域發展還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肖金成:“十六大”以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在土地總量控制,節能降耗的政策背景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有了突破性進展,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經濟實力持續增強。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特色經濟發展成效顯著,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也大為增強。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順利啟動,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和資源型城市轉型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中央又做出了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決策,制定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這些都是貫徹中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
  首先,西部大開發完善了基礎設施,改善了生態環境,縮小了同東部地區增長速度的差距。其次,東北振興使很多企業提高了市場競爭力,許多城市煥發了活力。從2004年開始,國家給予東北地區增值稅轉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等試點和優惠政策,尤其是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的實施,東北地區享受到諸多優惠政策,企業的原有負擔大量減少,新的綜合負擔將低于全國水平,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得到較大提高。第三,中部崛起戰略推動了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初步形成了東中西協調互動的格局。2004年9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寫進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2006年4月,中央專門頒發文件,從多方面提出了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意見。中央的戰略決策與一系列政策安排,對中部地區崛起發揮了強大的推動作用。第四,多年來,東部地區憑借出口導向政策、低廉的人力成本及大量投入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另一方面,資源瓶頸愈發明顯,環境污染不斷加重,產業升級緩慢,外部風險加大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些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深層次矛盾,因世界金融危機而更加凸顯,一批傳統企業外遷到內地成本更低的地方。2009年以來,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加快了產業升級的步伐。
  “十五”期間,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各地區經濟總量顯著增加。在各地區經濟普遍增長的同時,經濟增長速度上的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了緩解。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區域發展還存在著以下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第一,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課題。以重化工業為核心的經濟規模快速擴張給環境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圈地鋪攤子大量占用耕地并破壞自然植被,工業廢水排放污染土壤和水源,大量二氧化硫排放污染空氣,都使生態環境承載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第二,地區間經濟與人口分布失衡,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在擴大。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投資和產業持續向沿海地區轉移,經濟布局也呈現向沿海地區集中的態勢,形成了若干支撐全國經濟增長的經濟密集區。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人口占全國15%左右,但擁有35%左右的經濟總量。
  但由于體制和政策制約,我國絕大部分轉移人口還未能成為真正的當地居民,從而使人口流動促進區域差距縮小的機制難以發揮,只能形成大規模的人口季節性流動,并帶來許多負面效應。
  第三,后發地區發展熱情持續高漲,區域競爭激烈,宏觀調控面臨新的挑戰。為了縮小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分享大國崛起的成果,后發地區的發展熱情極大地增強,各地在強化“發展是第一要務”理念的基礎上,全面實施追趕戰略。這種如饑似渴的發展熱情和現行地方財政體制相結合,使地區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既要適當控制各地的盲目沖動和過度投資行為,又要努力保護地方發展的積極性,要在現有地方經濟發展和競爭格局中使這兩方面保持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平衡的確存在較大的難度。
  第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計劃經濟時期的理念和思維仍牢固地存在于各級干部的意識中,政府支配資源的能力還很強大,市場經濟力量也在迅速地增長,逐步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體。兩股力量有時產生激烈碰撞,演化為政府經濟與市場經濟尖銳的沖突,在金融、土地、貿易方面突出地表現出來,演化出經濟社會的一系列矛盾。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差異巨大,資源稟賦也各不相間,形成了沿海與內地二元經濟,進而形成了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二元區域經濟,這是制訂區域政策的客觀基礎。但國家落實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缺乏法律保障,微觀領域法律法規制定先于宏觀領域,實際操作中出現政策沖突、政出多門的現象。

  《經濟參考報》:城市化是未來中國最大的內需,這種觀點已基本上獲得廣泛認同。但是,很多地方重視的是城市的建設和空間的拓展,各種巧立名目跑馬圈地的現象層出不窮。您認為,應如何正確認識城市化、城鎮化的內涵?
  肖金成:城鎮化戰略的認同現在已沒有什么問題,大家都認為應該推進城鎮化。但我認為對城鎮化的認識還是不同的,無論是地方政府官員還是一些學者,更多的還是對城鎮化的外延很重視。比如說城市建設,比如說發展小城鎮,比如說提出土地城鎮化、農村城鎮化,但忽視了城鎮化的本質。
  我認為城鎮化的本質可概括為四個字:農民進城。既然我們允許農民進城成為農民工,那么,農民工就應該統計在城鎮化的指標內。農民在農村從事農業是農民,到了城市從事二、三產業就是城市居民,他應該是工人或職員,不應該還帶著農民兩個字。關鍵的問題是農民進城之后,二元結構仍未根本解決,并沒有真正成為市民,真正融入城市。
  很久以來,我一直關注怎么解決農民工問題,當然首先考慮的是解決農民工的戶籍問題,但是解決起來確實非常難,各級政府抵制得很厲害。戶籍問題還涉及很多問題,比如承包地問題、宅基地問題及其他權益問題。實際上農民工的戶籍不僅僅是他的一個戶口本,而是附著在城市戶口上面的福利,這才是它的要義。我覺得解決農民工的戶籍并不能解決問題,關鍵是讓農民工享受和所在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和保障。

  《經濟參考報》:您最關心的未來城市經濟圈和經濟帶改革發展的關鍵問題有哪些?應該選擇在哪些方面作為突破口?如何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肖金成:經濟圈通常指疆域較廣的國家內部某一特定區域,一般為城市群體的集合或在國家經濟總量(GDP)中占有一定比重,并在國家經濟中產生重要影響的具有內在聯系的區域。經濟圈突出的特征是以一個特大城市為中心或若干城市組成的城市群為中心形成的超越行政區的大區域。經濟帶顧名思義是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了大量城市、城鎮和產業,在經濟帶上城市和產業及其他經濟要素的分布比其他地方更密集。因此,經濟帶同時也是城市帶和產業帶,某種程度,也可認為經濟帶是城市帶和產業帶的統稱。
  我國雖然地域遼闊,但各地區自然狀態差異巨大,發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適合人類居住的空間并不大,應根據經濟自然地理等現實情況,集中發展、集約發展、集群發展,因此,經濟圈和經濟帶對優化我國空間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經濟圈和經濟帶的雛形已經形成,未來需要加快經濟要素的聚集,使經濟圈和經濟帶的空間結構更加合理。
  縮小城鄉差距要著重從以下幾方面突破: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本農田水利建設,修建高標準水平農田。強化有機肥源建設,實施“沃土工程”和農田節水灌溉工程,提高土壤肥力和農田有效灌溉率。努力消除農業發展的“瓶頸”,不斷改善農村水、電、路等生產生活條件,全面繁榮農村經濟。按照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適的目標和要求,加快實施農村公路改造工程,提高農村交通網絡的覆蓋水平和通暢程度。加快城鄉電網和農電線路改造,精心實施后續農網追加工程,有效提升電力保障水平。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按照“政府統籌,農民自愿”的原則,把農村危房改造、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和壓煤搬遷村建設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結合起來,引導農村社區集中布局、集約發展。不斷完善農村社區配套建設,同步建設社區服務中心。強化農村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健全公共服務網絡,創新公共服務運行機制,切實推進城鄉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轉型時期的區域經濟發展 2012-07-13
· 區域經濟熱點有望“北上西進” 2012-05-10
· 江西:從“藏富于縣”看區域經濟之變 2012-02-03
· [博客]京滬高鐵對區域經濟帶動效應有限 2011-06-29
· 環渤海區域40城市將齊聚津洽會商討區域經濟發展 2011-05-1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斗六市| 师宗县| 大埔区| 东莞市| 漯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