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人口結構如何與經濟結構良性互動
2012-09-14   作者: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經濟結構的變動需要與人口結構的變動相適應。如今,我國的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相抵牾,已成為影響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的大問題。如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促使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良性互動,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當前經濟形勢十分復雜的情況下,加快結構調整已成為防止經濟下滑的重要措施和目標之一。一般而言,經濟結構的變動需要與人口結構的變動相適應。但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演變,經濟結構卻未發生同步調整。如今,滯后的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之間產生的抵牾,已成為影響宏觀調控政策效果和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人口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結構的調整形成反差

  從理論上來說,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是一種前因后果、但又相互促進的關系。我們首先來看看人口結構的演變歷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口結構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一是在人口的城鄉結構上,從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轉變為城市人口超過一半的格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戶籍制度的放松,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城市化進程使得農村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城市人口比重持續上升。目前,我國的城市人口剛剛超過50%,略高于農村人口的比重,這無論是在人口史上還是經濟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大事件。
  二是在年齡結構上,人口紅利消失和老齡化趨向日漸明顯。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0%左右,到2010年已達74.5%的峰值。但是現在這種人口紅利已經很難持續下去。
  一方面,老齡人口的迅速增加成為侵蝕人口紅利的主力。1982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尚不足5%,但如今已經達到了9%左右,總量已超過1億人。與此同時,我國的老年撫養比(即65歲以上老年人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值)從8%提高到11.9%,勞動人口的負擔越來越重。
  另一方面,勞動力的后備力量日益薄弱,這使得未來我國勞動力資源的總量及人口紅利面臨著迅速枯竭的結果。經過30余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我國0-14歲人口的比重從略超過三分之一急速下降到目前的16.6%,比重降低了一半多,這不能不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關注。可以這樣說,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4-2-1”“倒金字塔形”已然成型。
  三是從人口素質結構來看,我國的人口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六普”和“五普”的數據相比較,我國的文盲率從2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而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特別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開始的大學擴招,使我國近些年的大學生數量節節攀升。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超過了700萬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和研究生近2000萬人,在校人數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20%,已跨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勞動力隊伍的素質也有了長足的提高。以制造業的主力軍農民工為例,全國總工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受教育時間較長,其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經歷的比例為67.2%,高出傳統農民工相應數字18.2個百分點。其中接受過專業技術教育(中專、中技、職高、大專、高職)的比重接近四成(37.5%)。此外,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性政策,對農民工展開了大規模的技能培訓,也大大提高了農民工的技能水平。
  四是從人口的收入結構來看,中產階級正在逐漸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極大提高。199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10元,到2011年已經達到了21810元,增長了14倍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也從686元增長到6977元,增長了10倍多。根據國內外一些學者的估算,目前我國城市中屬于中產階級的人口大約已達3億人,約占城市總人口的將近一半。

   二、經濟結構需要與人口結構的變化做相適應性調整

  人口結構的變化要求經濟結構做出與其相適應地調整,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但很顯然,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之間存在著較多的對接缺口,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農村人口的比重與農村經濟的地位處于嚴重失衡狀態。雖然我國農村人口的比重已出現下降,但農村人口的比重依然過大。目前,我國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尚不足4%,但農村人口卻還占到近一半。這其中至少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我國農村勞動生產率依然十分低下。比如美國有3億人口,但僅有400萬左右的農民,平均每個農民的供養人口超過75人。相比之下,中國有13.4億人口,專門從事農業的人口卻有3億多,平均每個農民僅供養不到5個人。以此計算,中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15。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的根源則在于農業生產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小農經濟、家庭生產的落后生產方式仍大量存在于農村地區。二是我國落后的戶籍制度嚴重阻礙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雖然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務工,但在身份上卻無法得到平等的認同。
  其次,經濟結構的調整無法適應人口年齡結構和素質結構的變化。一方面,我國人口年齡結構中,勞動年齡人口的峰值到來,預示著人口紅利達到頂點,這說明未來將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而衰減。在這種情況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必須加快轉型的步伐,盡快轉變到以提高技術水平和自主競爭力的發展軌道上來。
  但是,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大量的依靠低素質勞動力的加工型企業仍大行其道,這是制約我國從“制造大國”無法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因素。據統計,國內申請專利的企業僅占1%,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絕大多數企業只能依靠簡單的加工維持生存,獲得微薄的利潤。
  另一方面,落后的產業結構無法吸收大量素質較高人才的涌入,形成了農民工“招工難”和大學生“就業難”的奇怪現象。根據教育部的相關統計,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就業率還不足80%,這意味著每年有上百萬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造成了大量的教育資源和人才資源浪費。
  此外,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還導致了我國畸高的儲蓄率。這既妨礙了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又強化了投資推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加大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難度。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消費傾向要相對較低、儲蓄傾向較高,而老年人口占比的逐年上升,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有的高儲蓄率的國度。
  以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進行分析,2011年我國的GDP為47萬億元,最終消費為22.5萬億元,進口為1.2萬億美元,照此計算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2%,這在世界上差不多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就大國經濟而言歷史上不曾有過先例。在長期負利率和實際利率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大量儲蓄透過金融系統轉化成投資,使得我國的投資在GDP中的貢獻率居高不下,由投資驅動型經濟發展模式向消費驅動型模式轉變的目標遲遲無法實現。
  最后,人口收入結構的變化,對國民經濟的“輕型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絕大多數的民眾已經實現了由生存型生活方式向享受型甚至發展型生活方式的轉變,這就意味著對輕工業產品和服務業的需求更為旺盛。
  但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經濟結構中“重重輕輕”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國民經濟重型化問題普遍存在。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呈現重工業增速明顯快于輕工業的擴張期的特征。近些年來雖然增速差距有所縮小,但基本格局仍未根本改變。比如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14.3%,其中重工業同比增長14.7%,輕工業增長13.1%,重工業增速要比輕工業快1.6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應該引起高度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在大多數的年份里都要慢于第二產業的速度。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同比增長11.0%,第三產業同比增長9.2%。第二產業增幅以明顯優勢居于三大產業增幅之首,而第三產業的增速不僅繼續慢于第二產業,甚至比GDP增速還要慢。
  由此可見,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并未跟上人口結構變化的步伐,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的錯位,容易加劇國民經濟的波動,制約經濟增長的穩定與協調。因此,如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形成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的良性互動,就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之一。
  第一、盡快破除阻礙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礙,使農村人口與農村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要求相匹配。農村戶籍人口的虛多、進城農民工無法真正融入城市,是當前中國實現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最大障礙。只有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擴大城市公共財政和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市體系中,不僅能夠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步伐,還能夠極大地提高農村的勞動生產率,使農業人口與農業生產真正對應起來。
  第二,必須盡快從“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傳統思維中跳出來,由傳統的依靠豐富而又廉價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向依靠自主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核心競爭力轉變。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必須面對“用工荒”帶來的實質性的沖擊,考慮通過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雇用更多的更高素質的勞動者。這樣既能夠走出“用工荒”的窘境,又能夠有效地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人口發展的趨勢來看,廉價和豐富的勞動力的時代正在一去不復返,經濟結構的調整必須正視這個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積極應對,未雨綢繆,才能夠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第三,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投資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是人口收入結構調整和人口老齡化的必然要求。盡快改變儲蓄率過高的現狀,有賴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改變居民的消費預期,提高全社會的消費率。同時加快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形成全社會穩定而又可靠的消費群體,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和協調。
  第四,改變片面追求GDP的思想意識,扭轉國民經濟過度重型化的傾向,采取多種措施使經濟結構走向輕型化。同時要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放到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堅決摒棄那種光喊口號、不具體落實的做法。國外的經驗已經證明,發展第三產業是容納高素質人口就業、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的最有效做法。實際上,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不僅是第一、第二產業的重要支撐,也是最適應人口結構變動的“蓄水池”。只有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與人口結構調整產生“共振”,就能實現人口與經濟共同和諧發展的美好藍圖。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消費主導型經濟與人口結構調整 2012-08-30
· [博客]讓人口結構變化成為經濟轉型推力 2012-01-31
· 人口結構變化孕育經濟轉型良機 2012-01-30
· 人口結構深刻影響房價長期趨勢 2011-06-14
· 巴曙松:人口結構變化導致經濟騰挪空間降低 2011-05-2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龙岩市| 铜川市| 辽中县| 伊通|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