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大公國家信用評級方法
    2010-07-12    作者: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大公國家信用評級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對中央政府依據合同約定在未來償還其直接、顯性商業性金融債務的意愿和能力的評估,評級結果反映的是作為債務人的中央政府對其債務違約的相對可能性。由于各類具體的國家信用活動都是以中央政府為主體進行的,中央政府信用等同于國家信用,國家信用風險評級即是對一國中央政府信用風險的評估。大公國家信用評級的對象包括主權國家及地區。
  大公國家信用評級方法提供了一個對國家信用風險進行評價的概念性框架,旨在向投資者說明大公如何確定一國中央政府的主體信用等級。
  大公國家信用評級方法包括導言、分析邏輯和框架、關鍵評級要素分析及信用等級確定四個部分。

  一、導言

  (一)指導大公國家信用評級思想的理論基礎
  大公國家信用評級方法集中體現了一種評級思想,而指導這一思想的理論基礎決定著對信用風險形成規律的認識深度和揭示風險的準確度。國家信用評級理論是信用風險各要素內在聯系的本質反映。大公堅持超越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在研究國家信用風險形成特殊性的過程中,發現其一般規律,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國家信用評級理論。這一理論體系是大公國家信用評級方法的靈魂,是形成一部新型國家信用評級標準的堅實基礎。大公國家信用評級理論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1)國家財富創造力是一國債務償還能力的基礎;(2)國家經濟增長能力依賴于國家管理能力;(3)國家金融體系是一國財富創造的驅動力;(4)國家信用評級體系關系一國金融安全;(5)國家財政實力直接決定一國債務償還能力;(6)本幣價值是影響一國債務實際償還能力的關鍵要素。
  在國家信用評級理論指導下,通過對關鍵性評級要素的概括,形成了包括五大部分內容的大公評級框架,即國家管理能力、經濟實力、金融實力、財政實力、外匯實力。對國家信用進行分析和評價的具體方法和程序都圍繞這五部分展開。
  (二)定性分析與整體分析
  在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充分結合使用的前提下,大公始終強調定性分析在國家信用評級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這由該評價對象自身的特點所決定:影響國家信用的政治、經濟、金融和社會因素之間關系錯綜復雜,單純采用模型量化的方法將割裂事物的內在聯系;影響國家信用的定性因素眾多,如國家管理能力及償債意愿等,定量參數無法反映國家間的多元性及特殊性;各國的國家信用風險具有不同的形成路徑和表現形式,機械地使用定量模型很難將風險的特殊性和評級標準的一致性有機結合。
  整體分析也是國家信用評級時應該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準確挖掘影響國家信用的風險要素是對各國信用進行比較的前提,但同時應注意,不能在對單個要素進行評價時忽略該要素與其它要素之間的聯系。沒有任何一個要素能夠明確地對應某一信用等級。對國家信用這一復雜的評價對象而言,始終從整體角度看問題是能夠對其風險進行有效揭示的前提。
  (三)本幣信用評級與外幣信用評級
  一國中央政府的債務通常包括本幣債務和外幣債務,外幣債務與本幣債務信用風險之間存在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中央政府在其管轄范圍內具有最高權力地位,可以通過特定的財政或貨幣政策手段(如迫使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來緩解本幣債務危機,而這對于緩解外幣債務危機卻是無效的。其次,在償還外幣債務時,如果政府的外幣收入不足,則政府先要獲取本幣收入,然后在外匯市場或同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資產進行兌換。因此,在外幣債務償還過程中還需考慮一國外匯資產的流動性狀況。
  針對本、外幣債務信用風險間的差異,大公將國家信用評級分為本幣信用評級和外幣信用評級。一般而言,國家本幣信用等級要高于或等于外幣信用等級,但在一些情況下,如果政府更有能力或傾向于優先償還外幣債務,本幣信用等級則會低于外幣信用等級。
  (四)償債能力與償債意愿
  由于擁有在債務違約時債權人無法運用法律手段對政府進行制裁的特權,主權國家在具備償債能力的情況下仍有可能選擇不去履行債務,因此,在國家信用風險評估中償債意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但是,由于故意違約的成本越來越大,選擇違約還是繼續償還債務,更多地取決于政府對自身償債能力的評估,因此,大公認為,對償債意愿的分析應建立在償債能力分析的基礎上。
  大公國家信用評級在對償債能力評估的同時,也包括了對償債意愿的分析。
  (五)違約的界定
  大公認為,中央政府作為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1、完全違約
  完全違約是指債務人在每一筆直接、顯性商業性金融債務到期時或到期前宣布不予償還按照合同約定應當償還的全部利息或本金,如果合同規定有寬限期的,包括該期限。
  2、部分違約
  部分違約是指債務人沒有按照合同約定按時足額償還利息和本金,發生推遲償還或部分償還等多種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部分違約包含的情形很多,包括各種債權人不是完全自愿的債務重組行為,如延期支付、債券互換等。
  在部分違約中,值得強調的是通過本幣惡性貶值方式的隱性違約。在極少數情況下有可能發生政府操縱本幣內外價值,導致本幣惡性貶值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國家信用評級必須反映這種特殊的違約行為。這時,如果合同中沒有對規避幣值變化做出適當安排,如采取浮動利率或指數利率等,并且政府也沒有宣布任何對債券的保值措施,即使政府按時足額償還債務,也應認定為違約。
  在發生政府繼承的情況下,上述違約行為僅針對新政府承認的債務。如果新政府是通過符合憲法的方式組織而成的,該政府應完全繼承上屆政府的債務,此種情況下無論新政府是否做出表示,都認為其承認上屆政府的債務。如果新政府是通過革命、政變等不符合憲法的方式組成的,新政府不承認上屆政府債務的行為不屬于違約。

  二、大公國家信用分析的邏輯和框架

  以客觀、準確地挖掘影響國家信用風險的評級要素及相互間的內在聯系為出發點,大公根據國家信用的基本特征及評價原則,確立了以下的國家信用分析邏輯和框架。
  大公認為,對影響國家信用評級要素的分析應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一國的綜合體制實力,二是一國主權政府的財政狀況。綜合體制實力指經濟體對財富創造的體制保障能力,是決定一國中長期財政狀況的根本;財政狀況指通過政府收入與債務狀況的比較而表現出來的政府資金在短期內的充裕度和流動性。盡管財政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是綜合體制實力作用的結果和表現,但隨著國家運用財政手段來行使調節經濟和刺激經濟及社會發展等職能的擴大,短期政府財政狀況經常與綜合體制實力發生背離。因此,只有對包括這兩個層面的綜合考察,才能更準確和更全面地評價一國中央政府的信用風險水平。
  綜合體制實力主要考察一國在未來對財富創造和經濟增長的體制保障能力,而經濟體所創造的新增財富是政府償債的主要資金來源。綜合體制實力同時也包括對國家在面臨政治、經濟或金融沖擊時仍能夠承擔其債務能力的考察。綜合體制實力分析包括國家管理能力、經濟實力和金融實力三個方面。
  經濟實力、金融實力及國家管理能力是影響國家信用的基礎性要素,它們共同決定了一國當前及未來能夠創造的財富總量,決定了政府償債收入及未來債務規模的發展趨勢,是對政府信用能力的一種體制性保障。國家管理能力可以被認為是決定一國經濟及金融實力的更為根本的因素。穩定、高效的制度環境及適合本國國情的政策舉措能夠適時調整經濟及金融體系中的結構性問題,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創造更大規模的國民財富。經濟實力及金融實力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經濟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需要高效的金融體系進行支撐,但金融體系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經常會引發金融危機,對國家信用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分析經濟實力、金融實力及國家管理能力的最終落腳點是經濟未來創造資源以償還債務的能力。
  財政狀況分析通過將政府收入與債務規模進行比較來考察政府收入對政府債務的保障程度。財政狀況分析的重點是政府償債資金的充裕度及流動性狀況。財政狀況包括財政實力及外匯實力兩個方面。
  財政實力及外匯實力構成影響國家信用的直接要素,財政實力和外匯實力都是從償還債務所需的政府資金的充裕度和流動性角度對政府償債能力進行評價。區別在于,財政實力通過考察政府財政運行狀況判斷其對政府償還本幣債務能力的影響,外匯實力則是針對外幣債務所涉及的匯率風險,用以判斷政府的匯兌能力及外匯資產的充裕度和流動性狀況。
  由于本幣債務償還能力是外幣債務償還能力的基礎,在對具體國家進行評級時,大公先通過對前四大因素的綜合分析確定本幣債務信用等級,然后再結合對外匯實力的評估,得到外幣債務國家信用等級。

  三、大公國家信用評級關鍵要素分析

  根據國家信用分析的邏輯和框架,大公認為通過對國家管理能力、經濟實力、金融實力、財政實力和外匯實力五大要素的分析,可以全面、綜合地對一國中央政府的信用風險水平做出評價。以下是大公對各部分的具體分析思路和分析重點。
  (一)國家管理能力
  國家管理能力考察的核心是一國的制度環境及政府的管理水平能否保障并促進本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國家管理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國家發展戰略、政府治理水平、安全狀況和國際關系四個方面。
  考察一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是國家管理能力分析的起點。國家發展戰略正確與否是國家管理者執政能力高低的首要標志,是一國政府管理水平的核心體現。其它三個方面是國家發展戰略的保障因素,對于落實和實現宏觀發展戰略具有促進或抑制作用。政府治理水平從一國政府的權力運行特征角度評估其實現本國發展戰略的能力和效果,它反映了國家管理機關的實際運行情況;安全狀況通過對社會、宗教、文化、民族等各類因素的分析來考察一國的國內安全環境對實現本國發展戰略的影響,它反映了國家管理的實際效果;國際關系部分考察影響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的國際因素,它是國家管理能力在國際體系層面的反映。
  1、國家發展戰略
  國家發展戰略分析是整個國家管理能力分析的核心。國家發展戰略是指為實現國家利益和目標而對發展和運用國家力量所作的全局性、長遠性謀劃。一國所奉行的發展戰略從長期看將對該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法律和制度產生影響,并通過具體的制度影響經濟發展的績效,因此國家發展戰略能充分反映一國所處的政治、經濟發展階段,國家在當今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和處境,以及政府在現階段的政策主張和執政水平。
  鑒于國家發展戰略的復雜性和大公國家信用評級的目的性,對它的分析要有所側重,從靜態看,應重點關注總體戰略目標和其與經濟發展有關的特定目標;從動態看,應重點關注本屆政府的宏觀政策。此外,還應貫徹辨證分析的原則。辨證分析是指對發展戰略的分析要因時、因地制宜,要了解制約該國經濟發展的特有情況,從該國實際出發分析戰略實現的可能性及實施效果。
  2、政府治理水平
  政府治理水平從一國權力運行特征的角度來考察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調控能力,判斷它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國家發展戰略的實現,也就是政策能否被有效的貫徹落實,并保持穩定和連續;中央政府對國家的控制能力有多強,特別是在應對緊急狀態的情況下。政府治理水平分析具體包括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政府有效性及中央政府的動員能力三個方面。
  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國家形成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的前提。合理的秩序提高了人們對未來的預見能力,便于政府和民眾從長遠的角度規劃未來發展,有助于經濟長期持續增長。考察政策是否具有連續性的核心是判斷中央政府具有多大的可能性在主觀上改變現有戰略和政策。考察政策穩定性的基礎是判斷一國政局的穩定性程度。在政局相對穩定的國家,還要判斷影響其政策穩定性的潛在因素有哪些——政體不同導致分析的角度不同,在多黨制國家,重點考察立法、行政和司法機構之間的一致性和協調性,不同政黨的政策差異性、政黨剛性程度等;在一黨制國家,重點考察領導更替方式是否常態化、軍隊在政治中的影響力如何、民眾的政治認同等。
  政府的有效性指政府機構履行各自職責的能力。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既是國家政策的制定者也是主要的執行者,它們能否有效地履行職責是國家宏觀戰略能否實現的關鍵一環。其中法律的統一和健全程度、政府的效率、公務人員的素質、監管水平、司法的公平度與效率等,都會對國家宏觀政策的執行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中央政府的動員能力考察國家在面對重大情況或危機事件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應對挑戰的能力,其中需重點考察的是政府在償債資金不足時調動資源的能力。中央政府的動員能力決定了中央政府在緊急情況和重大事件發生時能夠調動多少資源和社會力量應對挑戰,維護自身的國家信用。對中央政府動員能力的考察具體可以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執政黨的組織深化程度、財政體制、人事制度、國民的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等方面著手。
  3、安全狀況
  良好的國家安全環境是國家發展戰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力量,國家安全環境的不穩定直接造成政府安全支出大量增加、降低政府的還款能力,間接影響社會穩定,妨礙正常生產秩序,阻礙經濟發展。本文所指的國家安全不僅包括常規的安全事件,還包括一些非常規事件,如不同民族、種族、社會階層和宗教信仰者之間的緊張關系所導致的明顯的社會斷層及由此引發的分裂。安全狀況分析主要包括國內動亂、內戰及非傳統安全因素三個方面。
  局部的國內動亂、騷亂常常是一國社會矛盾長期積累得不到有效疏導的結果,它可能是由國內持續的種族或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階級和社會階層對立等因素所引發。對于經濟規模小,財政實力薄弱的國家,經常性的國內動亂會導致經濟增長長期停滯不前。內戰是國內矛盾爆發的極端形式,它對國家信用風險的影響十分嚴重,甚至會導致主權違約。非傳統安全因素包括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大規模公共衛生事件、恐怖主義等,它們都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國家信用產生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恐怖主義。極端嚴重的恐怖主義事件會對社會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甚至會導致國家宏觀政策發生局部改變,從而對國家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4、國際關系
  國際關系同樣對國家發展戰略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當今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的聯系及影響愈發緊密,國際層面的因素已對一國發展進程產生重大、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對國際關系的分析主要從三個層面展開:國際戰略;區域層面的國際關系;全球層面的國際關系。
  對國際戰略的分析是國際關系分析的前提。國際戰略是主權國家在對外關系領域較長時期內所奉行的具有整體性、綱領性的主張,反映了該國的國際觀、對外利益和外交謀劃,決定了該國在處理地區和世界事務時的基本觀點和態度,對該國的國際關系形勢起主導作用。
  一國國際關系的區域層面分析主要關注三方面問題:一是該國與其周邊鄰國的相互關系;二是該國與所在地區內主要大國的關系;三是該國與區域性國際組織的關系。在區域一體化程度各異的國家,區域性國際組織對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歐盟是此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對國際關系在全球層面的分析主要關注兩點:一是該國與全球性大國的關系;二是該國與全球性國際組織的關系。大國及國際組織都有可能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產生影響,特別是在發生危機時能夠提供必要的援助。但大公在關注大國和國際組織有可能對一國提供支持和援助的同時,也會考察它們為此所附加的條件,分析這些條件是否有可能對該國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事實證明,國際組織,特別是國際金融組織在一些國家出現經濟或金融困境時雖然為該國提供了暫時的融資支持,但是它們附加的改革條件則有可能損害該國的長遠利益,甚至成為該國發生危機的導火索。
  (二)經濟實力
  經濟實力分析的核心是經濟體系創造新增價值及其自身抗風險的能力。一國能夠穩定、持續地創造經濟資源是保障政府擁有充足的資金來償還債務的前提和基礎。經濟實力分析主要包括經濟規模和體系、經濟穩定性、經濟增長潛力三個方面。
  經濟規模和體系是經濟實力分析的起點,它是對一國過去及當前創造國民財富能力的概括性闡述,從對經濟結構各層面的分析來挖掘一國財富創造的主要來源,成為判斷未來經濟增長潛力的前提。經濟運行是否穩定會對經濟持續、穩定創造資源的能力產生重要影響,經濟穩定性分析主要考察經濟當前的運行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是否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以及宏觀經濟政策能否有效抵御短期波動。經濟增長潛力立足于前兩項分析,在充分考慮國家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潛在因素,挖掘、度量其在未來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實現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能力。
  1、經濟規模和體系
  經濟規模和經濟體系的結構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體系創造國民財富及抵抗危機的能力。當前的國民財富規模是經濟體系長期以來創造財富能力的綜合反映,也是政府財政收入的基礎,并決定了政府從國內進行融資的能力。名義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經濟規模的主要指標。
  經濟體系主要考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國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但是,對經濟體系考察的更重要方面應放在經濟結構上,對一國經濟結構特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對過去和當前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進行剖析,能夠對一國經濟的綜合實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和預測。經濟結構的考察包括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資源稟賦結構、產業結構、科技投入水平、儲蓄率與投資率、經濟增長方式的可持續性等方面,其中對產業多樣化程度、產業競爭力,以及儲蓄和投資情況等應尤為關注。
  2、經濟穩定性
  經濟穩定性主要考察經濟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能否保持穩定、健康發展,即在運行過程中抵抗各種沖擊的能力。經濟穩定性分析包括宏觀經濟穩定性和經濟安全兩個方面。宏觀經濟穩定性側重考察當前階段一國宏觀經濟運行是否穩定;經濟安全則著眼于發掘經濟體系內部長期存在的導致自身不穩定的因素來判斷一國經濟體系的抗風險能力。
  宏觀經濟穩定性重點考察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經濟產生周期性或突發性波動的原因和后果,以及政府的相應調控措施。宏觀經濟穩定性主要通過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和經濟增長率三個指標來反映。在考察宏觀經濟狀況的同時,要關注導致宏觀經濟失衡的原因,以及政府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經濟安全狀況分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考察影響經濟安全的內部因素,主要指產業結構單一化或畸形化是否會帶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和導致經濟運行不穩定;然后分析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產業依存度、糧食依存度和能源依存度。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家往往更容易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
  3、經濟增長潛力
  經濟增長潛力的分析重點是經濟在當前及未來調整和解決運行中存在的結構性和制度性問題,優化利用各類要素,促進經濟保持長期增長的能力。大公將考察,經濟能否繼續發揮過去的優勢,解決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以有效配置現有的資源和要素。
  此處,我們仍將關注經濟規模和體系部分曾提到的經濟結構性問題,但關注的重點已發生變化,這里更多的是要判斷這些因素能否在未來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
  國家宏觀經濟戰略對于實現經濟未來的增長十分重要,是經濟增長潛力部分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家宏觀經濟戰略作為戰略性要素,對該國如何利用基礎性要素以改善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起到了指導與統領的作用。對國家宏觀戰略的分析具體包括產業發展戰略、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戰略及人才戰略等。
  (三)金融實力
  金融實力分析的核心是金融體系保障財富創造、經濟增長及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一國金融體系對國家信用會產生重大影響,這已由歷次金融危機的實踐所證明。對金融實力的分析可以從效率和風險兩個方面,分別對金融體系的發展水平和金融體系的穩健性進行考察。
  對金融實力進行評估,必須圍繞其與經濟體系的匹配程度展開。金融體系的不斷深化能夠促進經濟體系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但當金融體系的發展脫離經濟體系的整體發展水平時,金融體系內部出現風險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高,危害金融和經濟體系的穩定性。因此只有包括從正、反兩個方面,對金融體系的發展水平和穩健性進行綜合考察才能對一國的金融實力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
  1、金融發展水平
  金融體系主要通過長期形成的基礎性體制功能和即時調節功能對經濟體系產生影響。金融部門(包括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整體發育狀況決定了金融體系基礎性體制功能的發揮,而貨幣政策是金融體系中能對經濟體系產生適時調節作用的最重要機制。因此,對金融發展水平的分析包括金融體系的規模與結構、貨幣政策兩個方面。
  金融體系的規模與結構能夠體現一國金融體系的整體發展水平。通過規模性指標可以大致判斷一國金融發展的整體狀況,但對金融體系的發展水平及效率的綜合考察必須結合對金融體系結構的分析。大公采用金融相關比率,即一國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私人信貸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等作為主要的規模性指標。金融結構是指構成金融總體(或總量)各個組成部分的規模、運作、組成與配合的狀態,是金融發展過程中由內在機制決定的、自然的、客觀的結果或金融發展狀況的現實體現。考察一國是否具備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多樣化與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和種類豐富的金融工具體系是對一國的金融結構進行考察的重點。但這種判斷不是簡單地肯定某一種金融結構是最優的,如金融機構主導型或金融市場主導型等,而是必須結合一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需要,來評價該國金融結構的組合特點是否符合該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貨幣政策在此處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所采取影響金融變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即規則的改變等)。大公對貨幣政策的考察首先判斷其目標選擇的恰當性,然后考察其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的合理性,并通過對金融體系發展水平的考察判斷其傳導效率如何,最后判斷其政策的執行效果,以及與財政政策的協調程度等各方面的情況。
    應該注意的是,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一國貨幣政策的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受國際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具體貨幣政策效應的判斷要充分考慮該國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
  2、金融穩健性
  由于金融本身的高風險性及金融危機的連鎖效應使得對金融體系穩健性的評估成為對金融實力評估的重要方面。對金融體系穩健性的評估主要從風險產生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兩方面進行。風險產生機制主要考察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穩健性,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是引發金融風險的直接原因和表現形式。風險防范機制主要考察金融監管體系和信用評級體系狀況,金融監管及信用評級體系是當前能夠對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中的風險進行監控、管理和預警的最重要機制。
  在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中產生的風險會表現出不同特征,對它們要分別考察。銀行體系在金融機構中處于核心地位,對銀行體系風險的考察是金融機構穩健性分析的核心。不穩健的銀行體系會造成金融中介活動的低效率,經濟活動和產出水平下降,財政稅收收入減少。另一方面,不穩健的銀行體系存在大量的不良資產,政府通過向有問題的銀行直接注資或提供存貸款擔保,會增加政府財政支出與或有負債。銀行穩健性具體評估指標包括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流動性比率。
  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表明,股票、債券、貨幣等金融市場的波動及國家間金融市場的聯動性越來越高,使金融市場風險嚴重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考察各金融市場穩健性的重點是各金融市場的價格波動程度。
  在考察金融穩健性時,大公的評級方法關注一國信用規模與實體經濟的比例關系是否適當。金融自由化在一些國家發展過度與當前世界流動性泛濫的大趨勢相結合使考察信用規模與實體經濟的匹配性日益重要。金融創新往往導致信用規模中虛擬資產規模的增長,它突破了貨幣發行的限制,會使信用完全脫離實際需要。虛擬的信用關系不斷累積,很容易成為金融危機的風險源。
  信用關系是金融體系生存及有效運行的根本,伴隨信用體系不斷發展并日益復雜化,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愈發突出,它不僅增加了金融體系的運行成本,還集聚金融風險。信用評級體系作為一種能夠有效解決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機制,決定了其作為信用體系的自然組成部分在促進信用體系穩健發展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但隨著信用評級在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其向市場提供失真信息,會對信用關系及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起到巨大的破壞作用。對信用評級體系評估的重點包括信用評級組織的健全性和獨立性、評級標準的科學性以及監管的專業化水平。
  金融監管是指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監管當局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的授權對金融業(包括金融機構以及它們在金融市場上的業務活動)實施監督、約束、管制,使它們依法穩健運行的行為的總稱。金融監管是來自政府層面的對經濟發展中金融風險防范的有力手段。在對一國金融監管水平進行考察時,大公具體從法律基礎設施、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監管效率三個方面來衡量。
  (四)財政實力
  財政實力是指政府通過綜合運用財政收支和債務管理等多種財政手段保證本幣債務償付的能力。財政實力分析的目的是通過債務規模和償債收入之間的對比分析,來重點考察政府資金的流動性狀況。對財政實力的分析包括財政收支平衡狀況、政府債務狀況及政府收入增長潛力三個方面。
  考察政府歷年的財政收支平衡狀況是財政實力分析的第一步。作為影響債務償還能力的最基礎因素,它一方面決定政府債務負擔的未來發展狀況——政府債務規模的擴大經常是財政赤字不斷累積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判斷在扣除必要性支出后,可以用于償還債務的那部分財政收入在未來能否擴大的前提——如果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支出,可以認為政府可用來償還債務的資金收入的增長潛力在提高。財政實力分析的第二步是考察政府債務狀況。重點是根據債務存量狀況、債務結構、到期債務償還安排等判斷其未來發展趨勢。第三步是對政府收入增長潛力進行分析。通過與債務規模的對比分析來判斷在未來可獲取的政府收入對債務的保障程度。
  1、財政收支平衡狀況分析
  財政收入和支出狀況主要反映了財政運行的基本狀態及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盡管各國會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采取財政盈余或者財政赤字的政策,但經常性的財政赤字更有可能產生大規模負債,對未來的債務償還造成壓力。
  在對財政收支平衡現狀進行評價時,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政府的財務報表。根據財政結余=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分別對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狀況進行具體分析。應當指出的是,在從規模上對財政收入和支出進行對比分析時,一定要結合對收入、支出結構進行考察,只有這樣,才能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2、政府債務狀況分析
  政府債務負擔狀況在國家信用風險分析中占據重要地位。較重的債務負擔不僅直接制約了政府的償債能力,嚴重時引發政府債務違約,并且可能因每年需支付巨額利息使財政出現經常性赤字,限制了政府采取宏觀經濟政策的空間,甚至影響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能力。對政府債務的綜合考察包括債務存量狀況、償債負擔狀況、債務變化趨勢三個方面。通過以上分析,對政府的負債限額做出全面判斷。
  存量債務是長期財政赤字累積的結果,其規模通常用政府債務存量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及政府債務存量對政府財政收入的比率來衡量。一般來說,當債務存量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或財政收入的比率較高,說明政府償債壓力及償債的不確定性較大。同時,較高的政府債務存量有引發高水平通貨膨脹的危險,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性。
  償債負擔狀況反映了政府當年需償付的債務規模,通常用當年還本付息數額來代表。相對于債務存量,償債負擔狀況對國家信用的影響更為直接。即便一國政府所面臨的債務存量從長期來看規模適度,但只要當年需償還的本金和利息數額超出支付限度,主權政府仍面臨償債困難。政府償債負擔主要受債務期限、利率、幣種及持有人結構等因素的影響。
  債務變化趨勢是通過對以往政府債務負擔變化規律的分析,來判斷未來債務負擔變化的趨勢和波動幅度。一般來說,債務負擔波動幅度過大,代表未來債務負擔變化的不確定性較強,不利于債務償還。
  政府債務負擔主要針對的是政府的直接債務,但是,鑒于目前各國政府測量和公布的債務數據常常不能反映政府的真實財政狀況,大量或有負債所帶來的風險甚至有可能超過直接債務,因此,在國家信用評級中,除了要對政府的直接顯性負債進行分析外,絕不能忽視政府的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狀況。
  3、政府收入增長潛力分析
  政府收入增長潛力是對政府未來用于償債的收入狀況進行分析和預測。政府收入是政府可獲得或可創造的資金,是主權政府償債資源的保障。大公重點通過對政府收入結構的具體分析來判斷政府收入在未來的整體增長潛力。政府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債務收入、其他收入,收入來源的不同使對債務的保障力度也不同。
  稅收收入是政府收入中最穩定且最易監督管理的部分,它通常是主權政府用以償債的第一來源。稅收收入的增長潛力取決于國民財富的增長速度、稅基和稅率三個方面。
  債務收入是以政府的名義,通過國內、國際借款或發行各種債券所獲得的收入。通過債務收入來償還債務并沒有真正降低政府債務負擔,而只是解決政府債務償還的流動性問題。因此,債務收入僅作為主權政府償債的第二來源。鑒于債務收入反映了政府與各債權人之間的信用關系,債務收入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政府自身的信用狀況和投資者對政府未來信用狀況的預期。
  具有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的國家由于其本幣信用產品較容易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對債務收入能力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
  其他收入是除稅收收入、債務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各項收費、贈款、私有化收益和國有資產收益等,它們規模相對較小,對政府收入的貢獻有限,收入不確定性較大,因此屬于主權政府償債資金的第三來源。
  在沒有保值措施的情況下,因政府宏觀政策原因引起的貨幣惡性貶值將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此時政府名義償債能力盡管未發生變化,但實際償債能力已顯著下降。為此,大公將引入幣值分析以判斷政府的實際償債能力。
  幣值考察一般針對一國出現貨幣大規模貶值,或發生加速、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小幅的貨幣價值變化不會使債權人的利益嚴重受損。根據債權人的不同,一國貨幣幣值變化的衡量標準不盡相同。對于國內債權人,應以貨幣對內價值的變化情況(通貨膨脹率)作為衡量政府實際償債能力的標準。對于國外債權人,則還需通過貨幣的對外價值變化(匯率)對此做出全面判斷。這是由于政府可能通過操縱匯率,使本幣對某種外幣或數種外幣的價值在考察期內出現大幅度下降,持有本幣債務的國外居民在將本幣債務兌換為相應的外幣時將因此受損。對于國際貨幣發行國,本幣對外價值分析十分關鍵,因為這類國家的政府債務由非居民債權人持有的比例很高。
  (五)外匯實力
  外匯實力分析的核心是政府獲取外幣資產來保障外幣債務償還的能力,重點是考察在發生外部沖擊時,一國政府能否保持充足的外幣資產流動性。政府償還外幣債務時,如需要外幣資產,可通過三種途徑:在國際市場兌換、利用官方外匯儲備、進行外部融資。因而,對外匯實力的分析也相應表現為從貨幣匯兌能力、外匯充裕度和外匯融資能力三個層面展開。
  貨幣匯兌能力分析主要針對主權貨幣的屬性以及幣值問題,試圖借此揭示償還外債時是否需要經過本、外幣匯兌程序,以及當需要匯兌時的本幣兌換外幣能力強弱的問題;外匯充裕度通過對外匯流量狀況和外匯存量狀況的分析,反映一國主權政府對于償債匯兌需求的實際保障程度;而當經濟體系自身所能夠產生的外匯資源無法滿足對外償債需求時,最后需借助外匯融資能力來為外幣債務償付提供保障。
  1、貨幣匯兌能力
  確定一國的貨幣屬性是外匯實力分析的第一步。是否是國際儲備貨幣、一般可自由兌換貨幣及不可兌換貨幣(根據貨幣屬性的不同),決定了政府能否采用即時的貨幣匯兌方式來滿足其償還外幣債務的需求,以及這種能力的強弱——本國貨幣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國家,這種即時兌換能力最強,同時其特權貨幣的地位使其外債主要以本幣計值,外幣債務規模有限。
  確定貨幣屬性后,對于可自由兌換貨幣,對其貨幣幣值未來變化的趨勢做出判斷是貨幣匯兌能力分析的重點。而對于不可兌換貨幣,關注重點轉到對其外幣資產充裕度的分析。
  2、外匯充裕度
  對外匯充裕度的分析是外匯實力分析的第二步。外匯充裕度衡量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外幣資產現狀及未來外幣資產規模的變化趨勢。當前官方儲備資產規模、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國家外債規模是決定外匯存量狀況和外匯流量狀況的三個最重要因素。
  外匯存量狀況,主要反映為官方儲備外匯資產,是指貨幣當局持有的包括外匯、黃金、特別提款權、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等。盡管在發生危機時政府可以對非政府部門的外匯業務施加限制以獲取更多外匯,但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資產是政府償還外幣債務的最直接可靠的來源。此外,外匯儲備龐大的國家具備更強能力來維系外匯市場平衡,可以防止出現因貨幣急劇貶值而發生貨幣危機的危險狀況。
  國際收支狀況表現了一國通過國際經貿往來活動獲取外匯資產的能力。經由商業渠道增加的外匯,可能不一定全都最終反映為貨幣當局的外匯儲備,但是至少它們代表了國內潛在外匯資源的增加,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外匯儲備規模在未來的變化。大公主要從總體國際收支平衡狀況、貿易收支情況、外商直接投資、國際證券投資等方面的指標來綜合考察一國外匯資產流量狀況。
  此外,一國外債規模,包括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對外凈負債,也會對一國外匯資產充裕度產生負面的抵消和稀釋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非政府部門外幣債務有可能成為主權政府的或有負債——政府經常為公共部門及金融機構的外債提供擔保;第二,如果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外債規模超過自身持有的外匯資產規模,則需要耗用官方外匯儲備,從而導致政府自身償還外債的能力下降。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外債是由本幣計值,仍會對外匯儲備產生影響,因為在相當一部分本幣債務被國外居民持有時,仍會出現在發生危機時國外居民拋售本幣資產、引發資本外流的情況,進而對該國外匯儲備造成壓力。
  3、外匯融資能力
  外匯實力分析的第三步主要是針對經由資金融通渠道而獲取外匯資源、進而保障主權外幣債務償付能力所進行的分析,這主要可以從國際金融市場外匯融資渠道和官方外匯融資渠道兩個方面來考察。
  在對外融資能力分析的過程中,境內外利差水平、對主要貨幣的名義匯率,均直接影響對外融資的成本。堅挺的主權貨幣和一個正向的市場利差,都將使主權政府在國際市場融資過程中處于一個極為有利的地位。而就政府在國際債券市場上的融資行為而言,國債收益率等能夠衡量主權政府債券的投資價值和投資風險。
  此外,一國主權政府和其他主權政府之間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其他區域性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也影響到該政府基于官方渠道的外匯融資能力。
  最后,在外匯融資能力分析的過程中,對于存在主權違約歷史記錄的政府,無論是在官方渠道還是從市場渠道,其外匯融資能力都將受到負面影響。

  四、國家信用等級確定

  根據確定的影響國家信用風險五大關鍵評級要素及能夠刻畫這些要素的具體指標,大公建立了國家信用評級操作系統。錄入指標數據,依據設定的評分方法和評分標準,系統會產生初始信用等級,之后經過信用評審委員會的調整形成最終的本、外幣國家信用等級。其具體思路和步驟如下:
  第一步,分別確定國家管理能力、經濟實力、金融實力、財政實力及外匯實力的信用分值。
  以國家管理能力為例,首先對其中的各項指標進行模型量化處理,接下來將得分加權平均,得到一國國家管理能力的最初得分,之后評審會會綜合考慮在模型中沒有體現的該國在國家管理能力方面的特有優勢或劣勢,并通過國家間的比較,對初始得分進行一定調整,最后得到該國家的最終得分。分值區間從0到9,0分代表風險最高,9分代表風險最低。
  第二步,對前四大要素進行加權平均,得到本幣信用分值,并將分值對應為信用等級。
  大公國家信用等級從高到底,從AAA到D共十個等級。除“AAA”、“C”和“D”等級外,每個信用等級可用“+”或“-”進行微調,分別表示比相應等級的信用質量稍高或稍低。
  第三步,綜合外匯實力得分,對本幣信用等級進行調整,得到外幣信用等級。
  外匯實力很強的國家,外幣信用等級有可能超過本幣信用等級,但在多數情況下,外幣信用等級會等于或低于本幣信用等級。
  這樣,最終得到了本幣和外幣的國家信用等級。下面列出大公國家信用等級符號及相應等級的信用風險特征。應強調的是,被評定為某一信用等級的國家,并非必須滿足該信用等級相對應的所有特征,但一般應滿足其中多項特征。

  相關稿件
· 國家信用評級中的經濟實力分析 2010-07-11
· 國家信用評級中的國家管理能力分析 2010-07-11
· 大公國家信用評級方法 2010-07-11
· 構建新型國家信用評級標準 2010-07-11
 
潜江市| 宜兴市| 武川县| 卢龙县|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