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三次開發”釋放“聚寶盆”潛力
我國面積最大的循環經濟試驗區進入發展新階段
    2010-04-14    作者:本報記者 丁銘 駱曉飛 陳國洲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華社記者 張燕輝 攝

    仲春的柴達木盆地,頂著高原強紫外線的灼熱和漫天的戈壁風沙,成片的梭梭林萌動欲發,盆地內高速公路、重點工業建設項目的工地上已是如火如荼。
  3月19日,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青海省政府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獲得國務院批準的消息,這意味著享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的資源開發上升為了國家戰略,同時,也意味著我國面積最大的循環經濟試驗區進入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階段。
  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無論國家層面還是青海省歷屆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柴達木的開發。無數來自五湖四海但最終都被稱為“柴達木人”的各類專業人才,一代接一代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奉獻給了這片土地,他們從地窩子起步,一步一步探索,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終于摸索出了一條適合于這片土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之路。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構建以鹽湖化工為核心的六大循環經濟主導產業體系,形成資源、產業和產品多層面聯動發展的循環型產業格局,爭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廢水、廢氣、廢渣等“零”排放或者是最少的排放——這是《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對“聚寶盆”開發方向的準確定位,也是50多年來柴達木開發歷史和經驗的總結。
  半個世紀 三次開發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的柴達木盆地,因資源富集而被譽為“聚寶盆”,區域內分布有豐富的鹽湖、油氣、有色金屬、煤炭及其他非金屬礦產資源。
  截至2008年的地質勘測資料顯示,盆地中已發現礦產86種,產地1050處,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7種,其保有資源儲量潛在經濟價值超過了17萬億元,占青海省資源總價值的95%,占全國的13%;2009年,柴達木盆地所在的海西州完成工業增加值205.92億元,占青海全省當年工業增加值的近一半,同時,科技部和工信部于去年分別將該州列為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全國首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這樣一組數字及其反映出的成績之中,凝聚著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柴達木人的心血。
  1950年6月,新中國的第一支勘察隊開進了柴達木盆地,形成了《柴達木東部調查資料》成果;1954年6月,國家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地質局等部委組織了13個地質考察隊,到盆地西部勘察,在茫崖西部發現了18個可能儲油構造和9處油苗,肯定了盆地中石油發展的前景,同年,黨和政府組織筑路大軍修建青藏、青新公路,打開了通向盆地的交通。
  1955年,柴達木盆地中的第一個工業企業——青海石油勘探局成立,此后,勘探石油的隊伍不斷壯大。通過勘察,先后發現了石油、天然氣、硼砂、石棉等64種礦產并初步探明了儲量,“聚寶盆”的稱呼逐漸叫響。 
  這一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以石油為中心的工業礦產開發掀起了柴達木盆地的第一次開發熱潮。
  然而,由于歷史因素和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水平的制約,60年代中期,柴達木資源開發在經歷短暫的輝煌之后陷入了沉寂。
  1978年以后,隨著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柴達木資源開發迎來了第二個春天。“七五”、“八五”、“九五”計劃期間,國家在柴達木安排的錫鐵山鉛鋅礦、青海鉀肥一期工程、茫崖石棉礦擴建工程、青海石油三項工程等重點項目全部建成投產,柴達木盆地逐漸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經濟發展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其國內生產總值“七五”期間年均增長14.84%,“八五”期間年均增長23.63%,“九五”期間年均增長15.84%。這一速度高于青海省和全國的同期平均水平。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柴達木盆地低水平、粗加工和以原材料生產為主的工業生產模式逐步顯現出了其局限性,在產業結構矛盾日益凸顯、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柴達木工業經濟一度陷入發展低谷,大中型企業普遍出現經營困難。
  如何轉變開發思路,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在更高水平上實施資源轉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成了柴達木再次面臨的迫切現實問題。
  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中,柴達木盆地迎來第三次開發熱潮,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青海省決策層對柴達木的開發形成了一個新的思路:圍繞資源稟賦特點,加快實施資源轉換戰略,發展循環經濟。
  “三次開發”準確定位
  上世紀90年代末,青海逐步確立了“大力發展水電、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產業和積極發展冶金、建材、醫藥、農畜產品加工四大優勢產業,對輕紡、機械化工業進行戰略改組,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發展思路。
  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柴達木盆地走上了一條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有色金屬和煤化工等特色產業的新路子,資源開發在“量”和“質”上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2001年,作為唯一的產業化項目,鹽湖集團百萬噸鉀肥項目被列入國家西部大開發首批十大重點工程,2003年,投資25.8億元的該項工程基本建成,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七個擁有百萬噸鉀肥生產能力的國家,同時奠定柴達木鹽湖化工產業發展的基礎。
  之后幾年,圍繞柴達木特色資源,青海省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西部礦業格爾木冶煉基地、中信國安年產3.5萬噸碳酸鋰和5萬噸硼酸項目、青海中浩天然氣公司投資25.3億元建設的我國最大規模的甲醇生產線和青海堿業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相繼在柴達木落戶。柴達木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開采為主的能源工業、以鹽湖開發為主的鹽化工業、以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采掘為主的冶金采選業和以焦化為主的煤化工業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2005年10月,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被列入首批13個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之一。
  2005年底和2007年底,青海鹽湖集團以氯化鉀綜合利用為主的一期項目和以氯化鈉綜合利用為主的二期項目先后正式開工建設;2009年,整體引進加拿大一家公司的設備、技術和人才,以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為主的三期項目開工建設,從而正式拉開了中國鹽湖資源開發向循環型化工產業集群發展的序幕。
  據鹽湖集團董事會秘書吳文好介紹,青海鹽湖集團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全部建成以后,將形成尿素、PVC、氫氧化鈉、硝酸鉀、氫氧化鉀等完備的基礎化工產品和碳酸鋰、氫氧化鎂、金屬鎂等高端產品,同時,通過與該地區天然氣、煤化工資源的結合,這里將被打造成中國最大的無機鹽和有機鹽化工基地。
  截至2010年2月底,計劃總投資600億元的青海鹽湖集團綜合利用一、二、三期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125億元。
  與此同時,剛剛過去的2009年,青海中信國安和青海鋰業在東、西臺吉乃爾鹽湖投資建設的碳酸鋰工業化項目也先后突破技術難題實現規模化生產,當年,柴達木盆地實現碳酸鋰產量超過6000噸。
  豐富的資源優勢和日益改善的投資環境贏得了大量資本的青睞,據統計,西部大開發以來,柴達木盆地吸引投資金額超過了1000億元。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獻新說,隨著開發思路的轉變和循環發展理念的實踐,柴達木經濟結構調整和項目建設已經取得成效,盆地中資源開發型工業體系開始由單純的出售資源向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轉變,工業產業鏈逐步延伸,產品的附加值逐步提高,開發水平也逐步開始向規模化、產業化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
  《規劃》促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閉合”
  通過多年來的實踐和“三次開發”的推動,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逐步形成了以“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永續發展”為主線的開發模式,在發展思路、產業規劃和項目布局上更加系統和完善。
  張獻新說,自試驗區被列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以來,青海省政府先后邀請一批國內循環經濟專家學者、政府領導和國內其他試驗區代表,舉辦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專題研討會”、“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論壇”等一系列研討活動,并相繼編制完成了《柴達木地區循環經濟試驗區實施方案》《柴達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和格爾木、德令哈、烏蘭、大柴旦四個工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等幾十個規劃,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系統、切實可行的發展方案和措施。
  為了攻克發展中面臨的技術瓶頸,在青海省內重點企業和科研單位進行重點項目、難點工藝技術攻關的同時,青海省與中科院等有關方面合作,于2007年組建了中國柴達木循環經濟研究院,搭建起了一個政府、科研單位和企業共同合作的科技支撐平臺,使得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并實現了科技研發成果的產業化。
  目前,不僅鹽湖金屬鎂一體化開發技術、鹽湖提鋰技術已基本攻克并形成產業化,而且,部分中小企業在廢水、尾礦二次利用方面也探索出了一批工藝技術,取得了成功經驗,產業鏈縱向的延伸和融合技術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圍繞優勢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培育特色產業,沿著這一思路,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立5年來,以盆地內現有的石油天然氣化工、鹽湖化工、有色金屬、煤炭等工業為基礎,以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結合油氣、煤炭、有色、黑色、非金屬礦產資源延伸和擴展產業鏈,已初步搭建起了“油氣--鹽化工”、“煤--焦--鹽化工”、“煤化工--鹽化工--建材”、“有色金屬--天然氣--鹽化工”和“鐵礦--焦炭--鋼鐵”五大循環產業鏈基本架構。
  當此之際,國務院又批準了《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提出了國家對加快試驗區發展的十大支持政策,其中包括在不降低技術水平和環保標準的前提下,對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和延伸產業鏈的配套項目,可適當地放寬準入條件。
  同時,對試驗區的機場、鐵路、給排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給予支持;對急需解決的公共技術、延長產業鏈的關鍵技術給予研發經費的支持;對試驗區用于循環經濟產業化項目的天然氣優先保障資源配額;加強規劃水利樞紐、綠洲灌區改造、節水農業項目建設和適用于試驗區的一些價格、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也首次以非常具體的形式在《規劃》得以明確。
  這些政策的實施將極大改善試驗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為柴達木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也將極大促進試驗區資源、產業、產品和企業間的相互融合和銜接,填平補齊循環經濟產業鏈,使試驗區內“一區四園”和五大產業鏈構成的大循環經濟圈在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上實現完全“閉合”。

  [背景資料]

  “聚寶盆”里幾多寶?

  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邊緣、西依阿爾金山、北臨祁連山脈的柴達木盆地,總面積逾22萬平方公里,因區域內鹽湖資源異常豐富而得名“柴達木”--蒙古語意為“鹽澤”。這里分布著各種鹵水湖、半干枯及干枯鹽湖,其中地表鹵水湖33個,已探明各種可溶鹽儲量3430億噸。
  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地質科學勘探工作的開展,盆地中先后發現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各類礦產86種,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經濟價值記錄日益刷新。據最新的地質統計資料顯示,目前這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占全國的13%,故又有“聚寶盆”之稱。
  豐富的資源為盆地中現代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青海省資源轉換戰略的確立,柴達木盆地資源型工業經濟日新月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9年,盆地中工業增加值完成205.92億元,占青海全省工業增加值的近一半。
  然而,有關專家表示,由于受制于地質勘探水平的限制,盆地中礦產資源“家底不清”仍然限制了盆地工業經濟的發展。據了解,截至目前,整個盆地的地質勘探率只有8%。那么,“聚寶盆”中究竟蘊藏著多少“寶”呢?
  今天,在柴達木盆地中的都蘭縣宗加鎮境內,一道長2公里左右,寬約70米的“貝殼梁”古生物遺存依然在講述著這個古老盆地億萬年來滄海桑田的變遷--地質科學研究表明,柴達木盆地地質時期為古海環境,古生代以來復雜的地質構造運動在盆地內形成了多樣的地層關系,同時也為孕育豐富的各類礦產資源提供了充分條件。
  科學研究結果只為進一步發掘“聚寶盆”的資源潛力提供了一個依據和新的希望,至于這個“希望”到底能帶來多大的驚喜,只有在加快提升盆地地質勘探率的過程中才能確定。

  相關稿件
· 湖南加快扶持循環經濟發展 2009-07-23
· 循環經濟試點企業遭遇“成長的煩惱” 2009-07-15
· 發展循環經濟 需從何處著手 2009-05-26
·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高層論壇在京舉行 2009-05-25
· 央企在津投230.4億元建設循環經濟項目 2009-05-13
 
芮城县| 宝兴县| 民勤县| 信丰县| 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