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經濟增長為何與就業增長不同步?
    2008-04-16    作者:梁達    來源:上海證券報

  近幾年,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就業未能出現同步增長,各方面對此十分關注。經濟增長了,就業率就提高了,這是一個普遍規律。衡量經濟發展,不僅要看速度,更要重效益;不僅要看數量,更要重質量。經濟增長應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最終目標,與消費同步,與就業增長、社會公平和資源環境改善同步。宏觀經濟政策和就業政策的改革,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仍有待于經濟增長模式的實質性轉變,即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經濟增長優先”轉向以擴大就業、減少失業為核心的“就業增長優先”模式。
  就業是民生之本。長期以來,政府和有關部門一直把就業問題放在“民生之本”的優先位置加以考慮,實行了一系列就業再就業政策和舉措,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成效顯著。但經濟增長與就業發展不同步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少人仍覺得就業越來越難,尤其是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現象并存,使就業矛盾更顯突出。關注并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快速增長與就業緩慢增長的矛盾,成為改善民生與促進穩定的重要問題之一。
  隨著市場經濟轉型、經濟結構變革、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必然要求經濟增長方式從經濟增長優先型向就業增長優先型轉變,創造就業和工作崗位必然成為最重要的經濟發展目標。長期以來,中國保持了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依靠經濟擴張帶動就業。但是,就業增長彈性系數從20世紀80年代的平均0.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0.1左右,即使保持現在的高經濟增長速度,每年新增就業崗位也只有800萬個左右。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一方面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另一方面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也長期存在,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又相互交織,就業問題一直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大問題。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經濟增長的代價,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實現經濟發展向“又好又快”的轉變,不斷邁向更高的臺階。

經濟發展與就業的特點

  1、就業規模擴大。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就業總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城鎮每年新增就業人數都超過900萬人,GDP總量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46619億元,就業人數也由4.01億人增加到7.7億人,增加了3.69億人。2007年末比上年末增加590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29350萬人,凈增加1040萬人,新增加120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比上年末下降0.1個百分點,比2003年年末下降0.3個百分點。。
  2003-2007年,全國就業總量穩步增長,平均每年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000萬人,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的人數每年減少1077萬人的同時,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數分別增加了861萬人和881萬人。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就業人員持續增加,2007年已經超過1.3億人,比2003年的9800萬人增加35%。
  2、就業增長速度慢于GDP增速。 “九五”期間GDP年均增長8.6%,年均增加就業人數804萬人;“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9.5%,年均增加就業人數只有748萬人,比“九五”時期少56萬人。與經濟增長速度相比,就業增長速度相對緩慢。1985年到1990年,GDP年均增長7.9%,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2.6%;1991年到1995年,GDP年均增長11.6%,同期就業人口年增長率為1.2%;1996年到1999年,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8.3%,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可見經濟增長與就業呈現不同步增長態勢。
  3、城鎮失業率穩中趨降。2007年城鎮新增就業達1204萬人,創下2002年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以來的最高水平。與城鎮新增就業連續上升相對應的是失業率持續下降:2003年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5,2004年末和2005年末均為4.2%,2006年末為4.1%,2007年末進一步降至4%。2003年至2007年,城鎮就業人員年均新增約1000萬人,登記失業率一直控制在4.3%以內。
  4、就業彈性系數處于下降狀態。從“九五”到“十五”,GDP年均增長率由8.6%提高到9.5%,而就業年均增加人數由804萬人下降到748萬人,就業彈性系數也由“九五”時期的平均0.14下降到“十五”時期的0.12,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增加量由94萬人減少到80萬人。
  5、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產業需求結構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第三產業的需求比重下降,第二產業的需求比重上升。從行業需求看,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建筑行業。其中,制造業和建筑業的用人需求占第二產業全部用人需求的90%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用人需求占第三產業全部用人需求的74%左右。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就業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不匹配,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趨降的現象亟需改變。

眾多因素形成經濟增長與就業不同步

  經濟高增長并未帶來高就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歸納為:
  一、城鄉二元結構影響了就業總規模的擴大。隨著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轉移,經濟增長創造的相當一部分就業崗位都是由農村轉移勞動力占有的,而這些農村勞動力是帶著“已就業”身份實現轉移的。
  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06年,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13181萬人。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占2.8%;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占56.7%;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40.5%。這種“農轉非”的并沒有完全納入城鎮就業規模統計。
  二、經濟結構升級成為影響就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大幅調整和不斷升級的過程中,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較快,相同資金帶來的就業增長自然就比過去減少了。國內很多地方在經濟快速增長同時,都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資金、技術密集性企業替代了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
  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投資的構成主要是基礎設施基礎工業建設、以及投資回報率高而勞動需求小的行業,如能源、房地產、汽車等,這些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發展,隨著技術進步和資本含量的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也不斷提高,也會相應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
  三、出口企業帶動就業的作用減弱。改革開放以來,帶動就業增長的主要是出口行業,這些行業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但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這些行業的利潤空間縮小,并且在進入加入世貿組織后過渡期后,中國的貿易摩擦加劇,使得就業增速比改革開放前期有所減緩。
  四、三次產業對就業的拉動力變化較大。近幾年支撐經濟高增長的主要是第二產業,其中國有企業和大企業是主力,而這些企業吸收勞動力、增加就業崗位的能力有限;中小企業對GDP貢獻相對較小,它們卻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吸收大量的勞動力,但它們在競爭環境等方面壓力很大,發展壯大受到影響,工作崗位的必然增加也受到限制。
  從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的作用看,2003年以來,我國城鎮就業彈性系數一直穩定在0.31-0.35之間,五年的算術平均值為0.33。也就說,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大約可帶動就業增加0.33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的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由“九五”時期的0.16變為“十五”時期的-0.16,而二、三產業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仍較明顯,就業彈性系數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二產的就業彈性系數由“九五”時期的平均0.05,提高到“十五”時期的0.19;三產的就業彈性系數由“九五”時期的0.35,提高到“十五”時期的0.37。表明二、三產業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仍較明顯。由此可見,農村就業人員逐年減少,導致第一產業就業彈性系數下降,是總就業彈性系數下降的直接原因。
  五、勞動力市場本身的因素也影響到就業增加。隨著市場機制基礎作用的發揮,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增強,人才素質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也影響了就業規模的擴大。我國就業壓力不僅體現在總量上,也反映在結構上。一方面找工作難或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崗位卻沒有人去做。就業的地域性和專業性矛盾更為突出,基層和西部人才緊缺,高端和低端人才不足。這種狀況也使得經濟增長創造的就業崗位處于“虛位”狀態。
  六、重經濟增長、輕就業影響就業渠道的拓寬。多年來,一些地區在發展思路上沒有統籌考慮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普遍存在著重GDP增長輕就業的傾向。在對待就業問題上存在誤區,如認為工業化能夠自動促進就業、勞動成本低才有利于促進就業等,這些認識誤區直接影響了政府在經濟或產業結構布局上的作為,而長期的低勞工成本不僅影響城鄉居民的購買力,更直接影響著產業結構與生產發展,進而對就業崗位的增長形成抑制局面。

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不容樂觀

  盡管各級政府和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就業再就業的方針政策,在擴大就業、增加就業崗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的格局沒有改變,勞動者總體素質不能適應就業需要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不匹配長期發展下去,對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將會產生一些的負效應。

  一是容易造成人力資源浪費,進入勞動年齡而未能如期就業,無疑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

  二是大學生就業難,對社會負面影響大。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同樣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

  三是增加社會矛盾,危及社會和諧穩定。高增長低就業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這種格局得以持續,失業率會持續攀升,正規就業崗位更加緊俏,非正規就業或者不充分就業將更加泛濫,勞動者地位將進一步弱勢化,貧困現象將加劇,社會矛盾會激化。如低端就業領域緊張與高端就業相對寬松形成鮮明對比,結果就會導致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社會分層加劇。同時,大量人員處于非就業狀態,這對社會治安也是一大不穩定因素。
  從近期和中長期看,我國安排就業的難度將加大,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目標任務仍將十分艱巨。
  一、2008年是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的最后一年,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措施,又會產生新的失業。此外,中西部地區還有一大批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需要解決。因此,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目標任務仍將十分艱巨。
  二、調整進出口關系,應付人民幣升值等將會影響就業。多年來東南沿海的勞動力需求較旺,大量轉移我國過剩的農村勞動力,增加了城鎮就業機會。但近年來出口順差過大,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創匯貶值壓力較大,廉價土地、資源、環境等的出口代價也過大,需要通過關稅調整,降低和取消出口退稅,提高社保、工資、土地、環境等出口成本等辦法平衡貿易。因此,出口的減速,也會減少勞動力的使用,使出口貿易強勁的勞動力需求勢頭減弱。
  三、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將從去年的464萬人增至532萬人。除去10%考研、考博學生、專升本學生以及出國留學學生,再加上去年待就業的70-80萬人,2008年實際需要就業的人數在600萬人以上。迄今為止,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轉移就業形勢嚴峻。
  四、下崗人員數量呈降勢,但就業總量壓力會持續不減。今后,我國城鎮需要就業的人口將超過2500萬人,而新增的就業崗位加上自然減員也只有1000萬個,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萬個以上,供需矛盾突出。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資源枯竭的城市就業問題更加突出。高校畢業生、職業高中、當年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復轉軍人、農轉非人員等人數將有增無減;在農村,現有勞動力近5億人,除去已經轉移就業的 2億多人,以及農村需要務農的1.8億人,尚有近1億左右的富余勞動力。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向城鎮轉移的規模將不斷增加,對我國今后幾年的就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綜上所述,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體格局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轉移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依然是就業工作的重點,每年仍有1000多萬個就業缺口。在此基礎上,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現象卻日益明顯。

  相關稿件
· IMF: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被再度調低 2008-04-03
· 花旗集團調降亞洲經濟增長預測 2008-03-27
· 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之間存在復雜關系 2008-03-24
· 瑞信: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消費驅動時代” 2008-03-14
· 哈利勒:維持原油產量旨在幫助全球經濟增長 2008-03-11
 
浮山县| 彭水| 景宁| 论坛|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