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兩大因素導致日本免受金融危機重創
    2009-10-13        來源:中國證券報

    對過往金融危機教訓的總結使得日本各界對于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有比較清醒、理性的認識,不盲目夸大金融以及金融市場的作用,對于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持謹慎態度。傳統上,日本的銀行為日本企業的高速發展和擴張提供了大量資金,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泡沫經濟崩潰后的大衰退則從反面證明了,金融體系流動性的泛濫不僅導致金融危機,而且會引起實體經濟的衰退。因此,已往的經驗教訓使日本的金融機構增強了控制風險的意識。
  日本在金融監管發展方向上,將會繼續注重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協調發展,避免因過度監管而損傷日本金融市場的活力和國際競爭力。日本金融監管的中長期政策目標為“強化市場”和“提高金融監管的質量”。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日本金融機構沒有遭受太大的直接損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長期的經濟衰退導致日本金融業未能及時跟上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日本金融機構仍處在擠泡沫的最后階段,尚未來得及參與全球資本的狂歡”,從而僥幸躲過了這次金融危機的沖擊;而在另一方面,過去十幾年中經歷了泡沫經濟崩潰和亞洲金融危機后,日本政府加強了金融監管,實行了早期調整和強化金融機構的檢查制度等措施,使得日本的金融監管體系從全球角度來看相對比較健全。

  日本受金融危機沖擊不大

  全球金融危機對日本金融體系的直接影響。2008年10月10日日本未上市的中型壽險企業大和生命保險正式申請破產保護,這是受本輪金融風暴波及而倒閉的第一家日本金融機構。從總體上來看,美國次貸危機對日本金融機構的直接沖擊比較小。日本從之前十余年的慘痛經歷中獲得了對泡沫經濟及其后果的深刻認識。由此而形成的較為保守、謹慎的經營理念,使得日本的金融機構對高負債、高杠桿的運作模式以及高收益、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持有一種警惕態度。從目前的統計資料看,除了所持美元國債縮水,日本金融機構購買的次貸資產在發達國家金融機構中是最少的(根據2008年1月的統計,日本共持有140億美元的美國次貸,其中商業銀行占63億美元)。根據IMF的統計(2008年10月7日),全球金融系統的損失約為1兆4,050億美元(如按1美元=90日元換算的話,約合126兆日元)。而截至2008年9月末,日本4家大型金融機構的總損失額約為1.39兆日元,僅占全球金融系統總損失額的約1.1%。
  全球金融危機對日本金融體系的間接影響。金融危機雖未對日本金融機構造成大的沖擊,但導致了日本實體經濟的惡化。出口的大幅下滑、日本股市和匯率的劇烈變動,這一切都間接影響到了日本的金融部門。2008年底的報表顯示,壞賬的增加和持有股票的市直損失導致日本的銀行利潤大幅下降甚至于虧損。另外,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和地方經濟的惡化也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收益。
  出口。日本財務省公布的2008年度貿易統計初步數據顯示,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貿易收支出現7253億日元赤字,這是日本自1980年以來時隔28年首度出現年度貿易赤字。2007年度,日本貿易盈余10萬億日元,但自去年秋季全球金融危機開始并波及實體經濟后,日本出口貿易受到重創。2008年日本貿易出口額為71.1435萬億日元,較上年減少16.4%,為1980年以來的最大降幅。其中對美國出口銳減27.2%,為12.876萬億日元。對中國出口也由上年度的增長15.3%轉為減少9.8%。該年度日本貿易進口總額為71.8688萬億日元,同比下降4.1%。
  股市。次貸危機爆發后日本東京股市持續下挫,2008年10月24日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更是狂瀉811.90點,以7469.08點報收,創5年半以來最低收盤點位。美國經濟下滑導致需求疲軟,對日本企業及整體經濟產生巨大影響,而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隨之劇烈震蕩。
  匯率。在經歷金融危機之后,日元一路走強,美元兌日元不僅跌破了100日元的長期心理關卡,更一度達到87日元的低點。日本財務省公布的2008年底對外資產負債表顯示,日本對外凈資產(政府,企業和個人在海外所持的資產減去對外負債后的余額)為2255080億日元,較上年減少了9.9%,近3年來首次減少。縮水主要是因為日元匯率大幅走高。
  GDP。2009年1~3月,日本國內總產值(GDP)與上一季度相比,按年率換算的話為-15.2%,屬于戰后最大的一次猛跌。

  日本對金融市場實行統一監管

  日本對金融市場實行統一監管。日本金融廳是其金融監管當局,全面負責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工作。
  日本金融監管當局的沿革經歷了以下階段:
  1998年6月,金融監督廳正式成立,在總理府直接管轄下,負責對大多數金融機構的監管。大藏省負責金融制度方面的宏觀決策、檢查金融企業財務制度、監管存款保險機構等。金融政策制定權仍然屬于大藏省。
  1998年12月,成立金融再生委員會,旨在整頓金融秩序、重組金融組織、再造金融體系。該委員會作為臨時機構,負責執行金融再生法、早期健全法以及金融機構破產和危機管理等方面的立案,并負責處置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等幾家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產案件。同時,將在此之前成立的金融監督廳歸并到金融再生委員會之下,但仍繼續行使其原有的檢查和監督職能。大藏省繼續負責金融制度方面的重大決策、企業財務制度檢查,而對存款保險機構的監管則由以前的大藏省單獨監管改為與金融再生委員會協同監管。這時的大藏省權力已被大大削弱。
  2000年3月,日本將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權由地方政府上收至中央政府,交由金融監督廳負責。
  2000年7月,在金融監督廳的基礎上成立金融廳,并將原屬于大藏省的金融政策制定權(包括金融制度的規劃、提案,以及金融機構破產處置和危機管理等)、企業財務制度檢查等職能轉移至新成立的金融廳,大藏省僅保留與金融廳一起對存款保險機構的協同監管權,以及參與破產處置和危機管理的制度性決策(但重點放在確保決策的順利實施方面)。金融廳同時擁有金融監管權和金融政策制定權。
  2001年1月,在全面推行政府機構改革時撤銷金融再生委員會,其對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進行處理的職能也歸到金融廳。至此,日本的金融監管權再一次高度集中。金融廳升格為內閣府的外設局,獨立地全面負責金融監管業務。同時,協助財務省(原大藏省)共同對存款保險機構進行監督。財務省僅保留對存款保險機構的協同監管職能,其下屬地方財務局則以接受金融廳委托的形式重新對地方金融機構行使金融監管職權。至2001年為止,一個以金融廳為核心、獨立的中央銀行和存款保險機構共同參與、地方財務局等受托監管的新的金融監管體制基本框架正式形成。
  金融廳是日本金融監管的最高行政部門。日本銀行的法定職能是獨立執行貨幣政策,在法律上并不兼負銀行監管責任。但由于執行貨幣政策需要了解和把握金融業的運行狀況,因此,新《日本銀行法》第44條規定,日本銀行為行使其職能,有權與有業務往來的金融機構簽訂檢查合同,并在合同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檢查。日本銀行可以通過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督促和指導金融機構對其經營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有效管理。盡管金融廳與日本銀行的分工有所不同,檢查重點明顯不同,但銀行監管事實上變成了雙重監管。為了“各司其職”而又有交流合作,新《日本銀行法》第44條第3款規定,應金融廳長官的要求,日本銀行應向金融廳出示檢查結果并允許金融廳職員查閱相關資料。在實際工作中,金融廳和日本銀行的職員實際上經常互換信息,形成相互配合的密切關系。此外,為了不加重被檢查金融機構的負擔,雙方通過協商機制協調對同一金融機構的現場檢查日程安排。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日本金融廳雖采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但日本仍堅持鼓勵金融創新的原則,沒有采取過多的金融監管調整措施,這與美、英等國積極進行金融監管改革形成鮮明對比。
  為了緩和市場價格過度波動對日本實體經濟造成沖擊,日本金融廳制定了以下穩定市場的短期應急措施:改革會計措施,對應國際會計動向;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瓶頸,修改了監管指導和金融檢查手冊,擴充了變更貸款條件后的中小企業融資中不屬于壞賬情況的處理方式;修改《金融功能強化法》,推動中小企業融資;部分放松自有資本比率監管。
  在這些短期措施基礎上,日本金融廳同時制定了中長期監管治理措施:將行政資源盡早投入到對金融危機影響的把握和分析上,盡早采取應對措施;明確證券化商品原資產的可追查性;加強對評級公司的監管;強化金融廳的內部體制,設立新的部門專門負責把握市場動態。

  日本未進行金融監管大調整的深層次原因

  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各種的金融監管改革方案之時,日本并沒有采取大的金融監管調整措施,而是基本維持了原有的體制,分析起來,以下幾個方面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泡沫經濟崩潰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日本企業及金融機構都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金融機構的損失源于兩方面:一是銀行對企業的貸款變成了壞賬;二是銀行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及土地抵押的價值急劇貶值。泡沫經濟崩潰后,實體經濟陷入長達十年的衰退,金融機構則因為壞賬纏身而長期掙扎在破產邊緣。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讓資產負債表極其虛弱的日本金融機構雪上加霜。直到2003年后,日本金融業才伴隨著企業界走出衰退,通過合并、改組等開始逐步走向振興。
  對過往金融危機教訓的總結使得日本各界對于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有比較清醒、理性的認識,不盲目夸大金融以及金融市場的作用,對于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持謹慎態度。傳統上,日本的銀行為日本企業的高速發展和擴張提供了大量資金,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泡沫經濟崩潰后的大衰退則從反面證明了,金融體系流動性的泛濫不僅導致金融危機,而且會引起實體經濟的衰退。因此,已往的經驗教訓使日本的金融機構增強了控制風險的意識。
  在2007年經濟開始好轉之前,日本政府和社會主要集中精力應付解決自身經濟危機問題。無論是日本的《外匯及外貿管理法》還是《金融商品交易法》,都沒有關于購買類似美國次級貸款資產證券的直接限制。而根據2008年1月的統計,日本一共購買了140億美元的美國次級債,其中商業銀行占63億美元。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日本是最少的。
  金融機構通過重組得以壯大發展。亞洲金融危機后,日本政府起初只是對問題金融機構注資,而不愿意對銀行壞賬進行徹底清理。2002年,政府痛下決心清理銀行系統壞賬,同時接收一些大銀行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限制銀行、公司之間交叉持股,交叉持股比例從1991年的27.7%降到2003年末的7.4%。此后,政府又推動甩掉了壞賬包袱的銀行之間進行大規模的合并重組。這些措施提振了公眾對日本金融機構的信心,也夯實了金融機構的資本基礎。如今,手頭相對充裕的資金讓日本金融機構有能力接手華爾街風暴中資金窘迫的美國金融巨頭,擴展全球業務。
  完善的金融法制與監管體制。日本金融法制在橫向監管、縱向監管及金融市場統一立法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2006年,日本制定了《金融商品交易法》,吸收合并了《金融期貨交易法》《投資顧問業法》等法律,徹底修改《證券交易法》,將“證券”的定義擴展為“金融商品”的概念,最大限度地將具有投資性的金融商品、投資服務作為法的規制對象,避免產生法律的真空地帶,構筑了從銷售、勸導到資產管理、投資顧問的橫向的、全方位的行業監管和行為監管的基本框架,使以往的縱向行業監管法轉變為以保護投資者為目的的橫向金融法。這種大幅改變金融法律體系的“金融大爆炸”式改革,融合了判例法和成文法的制度,成就了日本比較先進的證券金融法制。其以保護投資者為目的的橫向金融法的制度設計,較好地協調了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關系。此外,日本金融廳對所有金融行業和金融產品進行全面監管,泛濫于美國無監管的場外交易的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在日本都必須接受監管。
  日本在金融監管發展方向上,將會繼續注重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協調發展,避免因過度監管而損傷日本金融市場的活力和國際競爭力。日本金融監管的中長期政策目標為“強化市場”和“提高金融監管的質量”。
  強化市場。2007年12月制定的強化市場方案,是以刺激日本金融市場中的民營主體從而促進市場全面繁榮為目的的綜合性政策提案。其主要內容是,一是構建值得信賴、有活力的市場,確保交易公平、透明。二是整頓商業環境,提高金融服務業的活力與競爭力;充分發揮經營者的積極性;完善銀行、證券和保險間的防火墻監管;擴大銀行、保險公司的集團業務范圍等。三是營造良好的監管環境,要求監管當局適時調整監管以適應時代發展。四是整頓金融市場環境,培育專業人才。
  提高金融監管質量。金融廳從2007年開始將提高監管的有效性、統一性和透明度作為金融監管的重要議題,并提出4項措施:一是促進規則基準監管和主要原則基準監管的配合。使這兩種監管形成最佳搭配,以確保金融監管的有效性。2008年4月,金融廳與金融機構之間就《主要原則基準監管》的14項主要原則達成協議。二是盡早確定優先議題并制定相應對策。三是尊重金融機構的自主權并注重對金融機構的激勵。四是增強金融監管的透明度和可預測性。

  相關稿件
· 兩大因素導致日本免受金融危機重創 2009-10-13
· 金融危機"魔掌"難避 傳媒產業面臨重組變革 2009-10-09
· 金融危機難避 傳媒產業面臨重組變革 2009-10-09
· 奧巴馬和伯南克反思金融危機 2009-09-22
· 民眾聚集華爾街 關注金融危機一周年 2009-09-16
 
辽宁省| 七台河市| 海晏县| 叶城县|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