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經濟需要新型復蘇
    2009-05-06    石建勛    來源:證券時報
    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困難情況下,企盼經濟復蘇是每一個人的愿望。但經濟“復蘇”到底指的是什么?是復蘇舊的增長方式,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加劇經濟結構性矛盾嗎?是復蘇金融市場泡沫嚴重和物質產品生產過剩嗎?是復蘇環境被破壞、廢氣排放的高速增長嗎?如果是這樣的復蘇,我們寧肯不要。恢復過去代價高昂的、不可持續的增長,是十分不明智的和有害的。
    毋容置疑,中國經濟需要新型復蘇,其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新型復蘇應是建立在內需擴大,內需與出口比例恰當的基礎上的。中國經濟目前的困難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內需不足,外貿依存度過高,因此,中國經濟復蘇并再次繁榮取決于自己的經濟結構調整的速度和力度。從長遠來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就是看內需能否拉動,如果未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降低在50%以下,GDP仍然能夠以10%左右的增長,才可以認為中國經濟的繁榮自主性強和并且是健康的。
  第二,新型復蘇應建立在提高國內消費水平,消費與投資的比例恰當的基礎上。經濟增長的最終拉動力量,是居民最終消費而不是投資。過于依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不僅會進一步造成產能過剩,還有可能放緩經濟轉型的節奏。
  從中國經濟的發展來看,提高消費需求既是克服當前經濟下滑的需要,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要求。未來調控政策應著重于刺激國內消費,具體政策措施應包括:一是扭轉財政和企業占據國民財富分配大頭的狀況,透過改革財政機制全面再分配體制,實現“藏富于民”,讓老百姓有錢可消費;二是以醫療體制改革推進為契機,建立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讓老百姓有錢敢消費;三是盡快出臺刺激消費財稅政策:包括取消從國家到地方一些限制消費的政策,對某些消費的個人所得稅抵減,取消或減免汽車購置稅等;四是培育消費熱點,解決小康社會的耐用消費品消費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消費問題。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的機制、促進中產階層的發育等等一系列的機制,通過社會改革和新的生活方式培養,形成一個新的耐用消費品時代和以健康旅游休閑為主的新的生活方式消費時代。
  第三,新型復蘇應是建立在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基礎上的。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不僅是保增長的著力點,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和任務。目前,刺激經濟要從拉動投資轉向促進就業、提高消費和改善民生。應該盡快出臺諸如重視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改善,加大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財政支出,增加公共產品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供給;改革和完善《勞動合同法》,實施各項就業促進和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多種方式用工,實施大學生就業扶持計劃,對大批返鄉農民工進行培訓,提供以工代賑的就業崗位等。
  第四,新型復蘇應是建立在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基礎上的。根據歷次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產業調整經驗,本次金融危機結束后,世界范圍內或將迎來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國各產業必然面臨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競爭環境。因此,面對即將到來的產業調整乃至產業革命,中國不能僅僅局限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復蘇思維,被動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應著眼于本次金融危機結束后全球產業可能重新洗牌的機遇與挑戰,在穩定經濟基本面、鞏固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基礎上,以前瞻性的技術投入緊跟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產業調整節奏,利用這次危機進行產業升級,使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有質的飛躍。加快實現從投資拉動和外需驅動的高投入階段向技術創新驅動的內生性增長階段轉變。
  第五,新型復蘇應是建立在民間投資活躍,中小企業復蘇的基礎上的。金融危機使大量的中小企業停產倒閉,目前中國經濟相當緊迫的是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問題,而目前的政策對應的實效依然傾注于對大企業的關注。有調查顯示,近5萬億元的貸款資源,流向民營企業的尚不足10%,那些本來就握有較多資源的壟斷性國企卻獲得了80%以上的貸款資源。顯然,民營企業遭遇的“貨幣寬松,信貸緊張”局面不應再持續了。我們需要從制度監督以及機制效率上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不能僅用口號、文件或輿論聲音給予安慰,必須有實實在在的對策,在銀行貸款、稅費減免、降低投資門檻、放開行業投資管制、鼓勵和扶持民間投資等方面給與中小企業更多的政策支持。唯有廣大中小企業的復蘇,才是保增長、促就業的基礎,中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乃經濟增長將可以順利實現和得到有效保證。
  相關稿件
· 歐盟經濟顯露些許復蘇“曙光” 2009-05-06
· 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對經濟復蘇的作用 2009-05-06
· 伯南克:美國經濟將在年底前步入復蘇階段 2009-05-06
· 中國經濟復蘇前景明朗 2009-05-04
· 從甲型流感看全球經濟復蘇 2009-05-04
 
平安县| 永新县| 扬中市| 南溪县|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