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低碳時代的中國能源戰略轉型
    2010-02-24    作者:崔民選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上海世博會世博軸“陽光谷”。上海世博園集成了大跨度索膜結構、“陽光谷”自然采光、雨水收集與回用、江水源和地源熱泵調控室溫以及冰蓄冷空調、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透水地面、垃圾氣力輸送、半導體照明、垂直生態綠化幕墻、節能電梯等一大批創新科技。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

    神華集團投資建設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灰騰梁風電場一景。新華社記者 張領 攝

    能源的轉型是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環節,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實現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結構是中國能源戰略定位的根本。
  我國的能源效率低、污染嚴重,在某種程度上并非由于技術力量不足,而是由于體制不合理和市場機制不完善所造成的。技術創新支持產業發展的制度性軌道缺失,使得大量高效清潔的能源技術得不到普遍采用。


    能源既是“工業的糧食”甚或“現代工業的血液”,但卻持續釋放著巨大的外部性影響。能源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影響,遠甚于其他產業。在我國,煤炭工業、石油、火電等傳統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已承載中國經濟騰飛的奇跡近30年,但也極大程度地影響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家園。
  因此,能源結構向多元化和均衡的方向發展,既是能源戰略轉型的核心問題,更是國民經濟宏觀戰略朝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理性選擇。200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調整經濟結構”列入2010年六大任務之一。

  “以煤為主”的中國能源結構

  資源賦存的特征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長期以來保持“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特征。
  與1952年相比,2008年,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比重從95%下降到68.7%,石油消費由3.37%提高到18%,天然氣消費由0.2%提高到3.8%,水電、核電和風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則由1.61%提高到9.5%。
  能源生產結構也基本相同。其中,傳統能源占取絕對比例,尤其是煤炭的生產量自2002年以來的8年間,在能源生產結構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76%左右;其次是石油,我國原油生產在能源生產結構中基本是12%左右的水平。而在二次能源中,無論消費結構還是生產結構,基本以燃煤為主的火力發電為主導能源。
  總體上,我國的能源生產及消費呈現出“富煤、缺油、少氣”,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結構特征。顯然,這種以低熱值的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負外部性對環境影響較為重大。

  中國能源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能源多元化的趨勢目前主要表現為三種情形:
  基礎能源體系形成多元發展態勢
  通過促進天然氣、煤層氣等清潔氣體能源的跨越式發展,促進能源體系由“以煤為基礎”的結構特征向“煤油氣并重”轉化。這是“十一五”期間中國能源體系改造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國實現基礎能源體系多元化戰略的必然選擇。
  我國開啟“氣體能源”時代具有良好的資源基礎。目前,我國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為2.6萬億立方米,預計可采儲量為7-10億立方米。同時,我國的煤層氣資源豐富,是質優價廉煤層氣最富資源的儲備國。最新的資源勘查結果顯示:我國埋深在2000米以淺的煤層氣地質資源總量為36萬億立方米,其中可采儲量達10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
  顯然,我國已具備依托海陸氣體能源的獨立供給,力促氣體能源跨越式發展已具有充備的資源基礎和轉型條件。
  能源結構層次呈現低碳多元格局
  建國60多年來,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尤其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穩健地實現了從“以煤為主”向“煤油氣并重”的轉變,同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亦有較大幅度提升。
  對比1952年的能源結構,截至2008年,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比重從95%下降到68.7%,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占比為21.8%,水電、核電和風電等清潔及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已接近10%。
  盡管未來的能源形勢仍存在種種不確定性,但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正在趨向全面多元化。
  日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據了解,擬議中的《新能源產業規劃》,要求在“十二五”規劃期內,將新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目前水平提高到12%-13%左右,到2020年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將達到15%。將對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和核能發電的裝機目標進行大幅度調整,這將對新能源行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已初步實現產業化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和光伏能源的發展極為重要。我國現已成為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大國,截至2008年底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達1000MW,居世界首位。2009年太陽能電池產量已達2800MW,并且發展和利用空間仍巨大。此外,核電的振興也成為新時期能源多元化發展的重點之一。
  能源的開發形成區域多元化戰略
  近年來,在我國的能源開發中,不僅形成國內開發的布局多元化格局,在國際能源發展中,也逐漸形成了投資開發戰略布局的多元化態勢。能源開發中的多元化,正在從由國內開發向國內外并舉開發模式加速轉變。
  中國“油氣資源短缺而相對富煤”的資源賦存現狀,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石油業發展由過去“依賴國內開發,依靠國外進口”的模式必須打破,特別是在石油資源越來越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今天,中國的石油行業出現了歷史性的改變:“由國內開發向國內外開發并舉模式加速轉變”。
  隨著國際戰略空間的不斷擴大,我國已積極參與到國際能源資源市場的“集體大合唱”中。目前,我國的能源國際合作領域已從最初的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逐步擴展到天然鈾、煤炭、電力、風能、生物燃料、能源科技裝備等多個方面;截至目前,中國已與36個國家建立了雙邊能源合作機制。
  此外,近年來,通過獨資、合資、股權參與、并購等靈活的方式,中國的能源企業在海外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中國能源戰略的轉型目標
  從戰略上看,我國面臨的能源挑戰不外乎涉及兩個方面的矛盾:
  一是能源的有限供給與經濟發展日益擴大的能源需求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經濟問題,要求我們必須思考如何進行制度設計并有效實施,“以有限的能源滿足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二是能源的大量使用與環境形勢日益加劇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要求我們如何平衡經濟需求及選擇社會目標的組合,我們應“盡可能地降低甚至避免能源使用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損失和社會福利損失”。
  面對能源挑戰問題,國家不僅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上均提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能源資源經濟增長方式,提出“節能減排”有效利用資源的號召,同時在法律上制定一系列相關經濟法規法律,對能源行業高消耗、高污染從源頭上起到了強有力的約束作用。
  為此,近年來,在我國能源領域悄然發生了以下幾個方面戰略轉型和發展變化:
  由高成本的粗放型利用能源向集約化使用能源方式轉變
  隨著我國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市場化機制逐漸健全,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依賴于計劃的粗放型模式向依賴于市場的集約化模式轉變。在這一歷史趨勢主導下,政府管理經濟的理念與方式均發生了巨大改變,特別是近幾年來針對產業結構優化與能源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國家產業水平升級與變遷,使高耗能產業得到抑制,而且使能源行業進入集體節能降耗減排的軌道。
  特別是煤炭行業基地建設與資源企業規模性壁壘的確立,使煤炭產業規模結構趨向改善,使能源利用率大為提高。近來爭議較大的是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問題,呈現出一個“兩難”局面:是提高規模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還是國進民退挑戰產權的市場公平性問題。實際上,從能源工業的本質上看,必須提高煤炭行業集中度,具有必要的規模性才必然是節約的,利用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和建立嚴格的經濟秩序、通過市場規則達到能源改善的目標是重要的。
  此外,在促進能源節約和能效提高方面,技術創新起到推動作用,裝備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促進能源生產力“大解放”。發展到今天,我國在能源開采加工、電力輸配技術、節能和能效技術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長足進步,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建造了一大批國產設備、開發了一大批國產器械、掌握和構建了一系列能源理論體系。
  由負外部性非清潔化能源開發向清潔化能源模式轉變
  我國的能源效率低、污染嚴重,在某種程度上并非由于技術力量不足,而是由于體制不合理和市場機制不完善所造成的。技術創新支持產業發展的制度性軌道缺失,使得大量高效清潔的能源技術得不到普遍采用。
  對此,從“十五”后期開始,國家高度重視清潔能源發展,先后出臺了《清潔能源生產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清潔能源政策法規,《循環經濟法》也正在醞釀頒布中。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發展的水平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有所提高,并且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尤其是能源行業獲得積極響應,使清潔能源的社會發展需求環境有了重大改變。
  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首次將我國的節能降耗、環境評價與經濟增長等三重指標捆綁量化約束,明確指出:到2010年,應“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目標。而今,“后哥本哈根時代”的全球碳排放壓力表明,在“十二五”時期以碳減排為核心的環境問題比任何時候都重要,溫總理在哥本哈根大會上的莊嚴承諾已充分說明:環境問題是今后發展問題的重中之重。
  低碳化已是大勢所趨。能源行業作為高碳行業,特別是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體系,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是“老大難”問題,因此,我國以煤為主能源體系的根本性變革只能是走“清潔化低碳化”道路。
  由非市場化向市場化的目標轉變
  就總體而言,對比我國經濟規模和社會發展水平,我國的經濟制度和機制的市場化水平仍較為滯后。這決定了,我國的能源市場化改革主要集中體現為: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深度以及能源資本化兩個方面。
  其一,價格改革問題。在能源行業,價格問題始終是個敏感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價格,長期依靠國家行政管制。實際上,我國的油氣價格形成機制還是自成體系。在價格市場化改革方面,走得較快的應是煤炭和電力領域。經過10多年的漸進式改革,煤炭市場的政府定價至2010年初徹底退出;焦炭市場價格則基本接近放開;而關系國計民生的最為敏感的電力市場價格,也在根據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變化而初步實現了市場化。
  其二,是能源資本化問題。能源企業嫁接現代發達的資本化平臺,是其實現制度創新和迅速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三大石油能源企業巨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已實現在全球多個地點上市。截止2009年初,煤炭行業的上市公司約為40-50家,其總市值已達一萬多億元人民幣。此外,電力行業的上市公司也有50-60家,其總市值近6000多億元人民幣。通過實現上市,石油、煤炭和電力等的行業集中度明顯提高,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在國際市場上,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資源的整體擴張,是我國能源行業實踐“走出去”戰略的一個較為鮮明的特征。自2006年國資委公布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資戰略以來,能源領域的國際資本擴張的重點已滲透到全球所有富油區域。
  總之,低碳化是全球趨勢,也是中國目標。能源的轉型是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環節,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實現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結構是中國能源戰略定位的根本。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相關稿件
· 及早應對新能源戰略以免被動 2009-04-17
· 美元“新能源”戰略或許只是個招牌 2009-04-14
· 中國能源戰略布局提速 2009-02-20
· 日本能源戰略啟示錄 2009-11-03
· 智能電網:全球能源戰略轉型的一個契機 2009-05-22
 
镇安县| 卢龙县| 上虞市| 承德市|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