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四: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
2015-05-19    作者:    來源:工信部網站
分享到:
【字號

    經過建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未來的任務依然艱巨而緊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專利申請數量大幅上升,2014年我國授權的發明專利共計23.3萬件,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大量的關鍵零部件、系統軟件和高端裝備基本都依賴進口。例如,2013年,我國80%的芯片都依賴進口,進口總額達到了231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5%,進口額超過了原油,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活動不夠活躍,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我國基礎研究比例不足5%,僅僅是發達國家比例的1/4。原隸屬于各工業部門的院所改制為企業之后,更多的資金、人力和管理開始從共性技術領域轉到應用技術和商業化領域,不再從事共性技術的研發,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體弱化。同時,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擁有不同的評價機制和利益導向,各自創新活動的目的嚴重分化,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由于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

    二、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

    我國制造業競爭力不強,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領軍企業發展不足,在有些國家和地區,“中國制造”已成為質量低劣的代名詞,嚴重損害了國家信譽和形象。首先,我國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國家監督抽查產品質量不合格率高達10%,出口商品長期處于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首位,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超過萬億元。以玩具生產為例,從2013年7月到2014年6月歐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全面實施一年來,歐盟RAPEX通報、召回中國大陸制造、出口到歐盟國家的玩具產品共498起,每月都有20起以上中國大陸產玩具因質量安全問題被歐盟RAPEX通報/召回。其次,我國企業在品牌設計、品牌建設和品牌維護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品牌化展滯后。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強中,我國內地僅有29個品牌入選,遠低于美國、法國和日本。第三,標準體系整體水平不高。據統計,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標準更新速度緩慢,“標齡”高出德、美、英、日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第四,我國行業領軍企業發展水平與我國的制造業大國地位也很不相稱。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34.3萬家,工業增加值達到21.07萬億元,居全球第一,但中國大陸地區進入“世界500強”的工業企業僅36家,領軍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遠低于工業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要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質量轉變。

    三、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我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導致資源能源需求強勁,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而且,一些地方和企業單純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獲取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造成能源資源利用率偏低和環境污染嚴重。據英國BP公司統計,我國單位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國的2.4倍、日本的3.65倍,同時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資源與環境成本低廉,資源與環境價值未能得到體現,市場機制難以發揮合理配置資源環境要素的基礎性作用。環境監管不力與違法成本偏低也是誘發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35.9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華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霧和霾日數范圍為50~100天,部分地區超過100天。《2013 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我國地下水質為較差和極差的占比合計約60%。要大力研發應用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能力建成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四、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通過引進技術和管理迅速形成生產力來實現規模擴張,依靠投資進行拉動,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發展尚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國制造業中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技術密集型產業偏低,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也開始出現產能利用不足。據統計,2014年中國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行,年設計產能為3500萬噸,產能仍將持續被增強。但是目前在建、擬建生產線仍有30-40條,新產能仍以10%的幅度遞增。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停留在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低端服務領域,許多關鍵領域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直接影響到向服務轉型的程度和效果。在集群發展方面,部分傳統行業集中度相對偏低,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水平不高,工業發展尚缺乏“全國一盤棋”的統籌協調機制。要推進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優化制造業布局,逐步化解產能過剩,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服務化方向轉變。

    五、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

    兩化深度融合是建設制造強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轉變發展方式注的重要動力,是打造工業競爭新優勢,在向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搶占先機的重要條件。不過,我國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兩化融合仍有巨大潛力可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仍然滯后于發達國家。2012年我國網絡就緒度指數(NRI指數)為4.03,低于美、日、德、韓等國,由51位下滑至2013年的58位。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和工藝流程的意愿偏低,大部分地區和行業仍處于以初級或局部應用為主的階段,且不同地區、行業及不同規模企業間信息化水平差距明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高端核心工業軟件主要依賴進口,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相關領域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已開始步入制造業與信息技術全面綜合集成,以數字化、網絡化應用為特點的新階段。例如,德國的制造水平、信息化發展水平世界領先,已經開始推進工業4.0戰略。而按照德國的劃分標準,我國工業企業整體處于2.0的水平,需要補上從工業2.0到3.0的差距,才能實現4.0的方向發展。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推動我國制造模式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六、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

    提高產業國際化程度、鼓勵企業“走出去”是我國制造業發展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制造強國,實現“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路徑。據商務部公布的數字,2013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量達到107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了近40倍,境外中資企業數超過2.5萬家。不過,我國的工業企業“走出去”仍處于初級階段。在投資規模上,我國對外投資的存量只占世界的2.5%,相當于美國的10%左右,中國的海外凈資產相當于日本的一半左右。產業類型上,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等能源資源行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技術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許多企業欠缺對外投資的長期發展戰略與人才儲備,缺乏大型投資管理和大型資本運作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對國際市場變化做出的反應也相對滯后。同時,中國本土企業對各個東道國的投資環境、法律體系、文化底蘊、外商投資政策點等總體上缺少深入了解,投資風險。另有一項統計顯示,我國海外礦業收購失敗率高達70%-80%,顯示出我國在提高產業國際化程度、提升全球化經營能力等方面任重道遠。要實施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推動我國制造業國際地位進一步躍升。

    總體上看,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如能加快推進,就能推動我國制造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如果行動遲緩,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而且會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必須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加快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轉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一:中國制造2025,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
· 中國制造2025規劃落地 明確9項戰略任務
· 工信部:石化十三五規劃要落實“中國制造2025”規劃
· “中國制造2025”路線圖明確
· 中國制造2025:核心是向中高端提升
 
頻道精選:
· 【思想】讓企業家不“憋屈”簡政放權須到位 2013-06-14
· 【讀書】締造偉大的秘訣 2015-05-15
·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把教育當做生意 安徽文達集團瀕臨倒閉 2015-05-19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
沽源县| 侯马市| 云阳县| 嫩江县|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