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2015-01-15   作者:記者 潘祺 丁銘 李松 吳濤 王政 葉鋒采寫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1.工業園區占地面積激增 2.土地利用面臨三次浪費 3.土地供后監管存盲區 4.工業用地控增盤存成發力方向

  當前,工業園區建設項目作為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增長、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而頻繁上馬。《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黑龍江、內蒙古、湖南、重慶等地采訪時發現,工業園區占我國建設用地擴張的比重日益增加,多地存在“多圈少建、圈而慢建或不建”等現象,其粗放、低效利用土地形勢仍較為嚴峻,土地浪費現象令人擔憂,土地監管部門對工業園區用地監管尚存諸多困惑。

  工業園區占地面積激增

  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陶然曾表示,各國工業用地平均占比一般是城市總用地面積的10%至15%,而我國近年來工業用地供地面積卻高達40%至50%,主要用來建開發區。

  根據國土部在其官網發布的《2012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批準建設用地61.52萬公頃,而在城鎮村建設用地結構統計中,工礦倉儲用地達到建設用地總面積的40.9%。多位基層國土干部向記者表示,地方工礦倉儲用地的主要用途就是建設各級工業園區。

  同時,根據2008年至2012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情況顯示,工礦倉儲用地供應量在2008年為9.3萬公頃,2012年則增加到20.3萬公頃,增長幅度較大。

  根據國土部2012年發布的《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情況》統計數據顯示,當時參與評價的國家級開發區僅有341個,批復土地面積卻多達3546.47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建設用地面積的百分之一。

  有基層國土干部推測,如果算上當時全國1200多個省級開發區和未納入國家管理的市、縣級開發區數量,工業園區建設用地面積至少要占據全國建設用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省經批準設立的開發區和工業示范基地共95個,共批準總占地面積47158公頃,但由于開發區土地批復具有前瞻性,所以無法同每年批準建設用地總面積相比較。“不過工業園區近年來占建設用地比重確實不小。”

  內蒙古烏海市現有四個工業園區,總面積達到80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二十分之一。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土地利用管理處處長李玉春表示,自治區超規模、超標準用地現象比較嚴重,一些工業園區用地規模較大,利用率不高,企業也不按照國家規定的投資強度要求使用土地。

  “地方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開發區、產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層出不窮,如果一個縣里沒有園區,地方主要官員覺得說話都不硬氣。”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土地利用規劃評審中心副主任左玉強認為,開發區能承載的產業集聚規模和類型是有限的,如果一個市里有三個開發區,項目又都很類似,這樣就可能存在惡性競爭,“大規模供給土地”則成了開發區吸引商家的重要籌碼。

  土地利用面臨“三次浪費”

  黑龍江、內蒙古、重慶等地的國土部門干部和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表示,因規劃不健全、退出機制存缺陷等原因,工業園區用地總體會出現閑置浪費、土地浪費以及升級浪費等三種浪費現象。

  第一次,土地征收后無人問津的閑置浪費。

  受當前經濟下行和工業園區間競爭激烈影響,工業園區土地利用效率十分低下。《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重慶市彭水縣工業園區了解到,該園區通過河道整地,花費很大成本后形成了800畝的工業用地,但是由于沒有企業入駐,目前這800畝土地仍然閑置,都已經長出了野草;在鄂爾多斯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20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已開發面積還不足50%。

  第二次,企業“多圈少建、圈而不建”造成土地浪費。

  湖南益陽龍嶺工業園副主任唐良輝向記者“訴苦”說,園區內有一家生產柴油機的企業,落戶園區已經四年了,其所擁有的60畝土地遲遲不見動工,每當園區下通知要收回土地,企業才建一點廠房來應付檢查。唐良輝說:“雖然有‘未動工開發滿兩年的,可無償收回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規定,政府催一次,企業就動一點,使得園區無法認定土地就是閑置的,要想收回土地難度也比較大,這種‘圈而慢建’的方式也讓園區很為難。”

  “以前招商引資所謂的好項目都是兩三年不開工,為什么?因為很多人就不是來做項目的,而是來炒地的。”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莊少勤表示,其實各地招商的門檻都很高,企業的手續也都合法,看上去也是好項目。但是拿到土地之后,部分企業通過產權市場把土地轉讓出去,以此來獲利。

  莊少勤認為,“幾乎所有地方的工業用地價格都是低于成本的,價格相當于流轉土地價格的50%,土地在一二級市場一轉手,企業就獲得巨大利益,一些官員也獲利,因此閑置土地很多。”

  第三次,“三高”企業不肯走造成園區土地提檔升級浪費。

  據了解,我國產業園區升級方式為逐級提升,即園區規劃先從縣級做起,經過不斷發展和審批才能上升到國家級。在這個過程中,工業園區勢必面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

  “園區層級較低時,能有企業來就不錯了,哪還能注意土地使用和‘三高’的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園區管理者表示,工業用地出讓年限為五十年,企業擁有土地后,園區從提檔升級的總體規劃考慮,即便希望“三高”企業退出,也沒什么好辦法,所以這部分土地也不能拿出來創造更大的收益。“說白了,還是前置規劃和退出機制都不完善。”

  集約硬指標遭遇“軟執行”

  單位用地投資、產出強度、容積率、建筑密度等是衡量工業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標。為了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國家規定工業用地出讓時,出讓合同中須對這些硬指標做出明確規定。但記者在基層采訪時,一些干部坦言,節地指標往往“寫在紙上、說在嘴上,卻難以落地,當不得真”。節地高壓線“不帶電”,難以遏制土地低效利用甚至浪費。

  9月中旬,記者來到河南某市產業集聚區,隨機翻開一家原材料加工企業的土地出讓合同,其中明確規定土地容積率為1,畝均投入強度達到240萬元。“實事求是說,這家企業用地實際容積率是0.7,投入強度不到190萬/畝,兩項指標都達不到合同要求,但土地還是供出去了。”產業聚集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光華(化名)說,在不少地方,節地指標就是“數字游戲”,企業說多少就是多少,政府部門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愿去較真。

  記者采訪發現,類似單位面積土地投入、產出強度這樣的土地集約硬指標,在一些地方遭遇“軟執行”已成常態。

  “現在不少工業項目都是‘書記掛帥’‘縣長工程’,領導費了大力氣把企業招來,卻因為土地不集約要把人家攆走,確實不現實。”重慶某縣國土局規劃耕保科科長陳明林(化名)說,一些企業為了拿到土地甚至搞“數字造假”,在“紙面上”上提高投入產出強度、投資規模等,以滿足政策要求。不少人還覺得縣里經濟發展落后,更應該加快上馬工業項目,不能因為土地不集約這樣的小事,誤了招商引資的大事。

  土地供后監管存“盲區”

  工業用地供后監管,是確保土地及時、高效開發、達到集約、節約利用要求的重要環節。但一些國土部門干部反映,工業用地出讓后,企業是否按合同要求及時開竣工、投資規模、廠房建設等是否滿足集約用地要求等,基層國土部門無法有效進行評估,存在監管“盲區”。

  據介紹,地方國土部門對工業用地供后監管主要有兩條途經:一是動態巡查合同落實情況,即在土地供應后,巡查項目是否按時開竣工、是否達到土地出讓合同中規定的容積率、投入產出等;二是由工業園區、政府經濟主管部門定期審核企業運行指標,監督核查土地利用狀況。

  “土地供后似乎政府各部門都負有監管權限,但一些地方仍是各自為政,無法形成監督合力:工業項目立項情況,由發改委、經信委負責;用地容積率由規劃局負責;單位面積投入產出強度,工業園區、統計局才掌握,而作為土地集約利用重要監管單位的國土部門,卻難以實時掌握這些供后土地關鍵利用指標,有效監管更是無從談起。”一些基層國土干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國土局變成了單純的“供地局”:只要工業項目符合規劃、用地在紅線范圍內、征地手續完備,就可以給企業供地。但至于土地供應后,用得好不好、是否達到集約節約要求,國土部門“鞭長莫及”。

  由于工業用地供后監管不到位、部門協同機制不健全等原因,無法對企業具體用地情況進行有效監管,還助長了一些企業借機“囤地”,加劇了土地浪費、低效利用。記者在重慶、湖南等地采訪發現,一些工業用地出讓后,企業僅投資興建了部分區域,其余部分則閑置或搭蓋簡易建筑物,雖然這造成部分廠區土地閑置,但企業仍可以土地向銀行抵押融資,甚至通過大規模“囤地”,以待城市擴展,工業土地用途變更,實現土地的“增值收益”。

  工業用地“控增盤存”成發力方向
  ——部分地區節約集約用地新探索

  面對日益趨緊的土地剛性約束,浙江、上海、江西等多地展開節約集約用地探索,用經濟杠桿撬動節地內驅力。一方面通過適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實施合同管束,扎牢籬笆把好“增量關”;另一方面,通過差別稅收、支持企業“零增地技改”等方式向存量土地要效益。這些發端于基層的探索、實踐通過“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取得了一定節地效果。

  出讓創新:把“圈地”者擋在門外

  為了讓真正搞產業的企業拿到地,而將“圈地”生錢者擋在門外,浙江、上海、江西等地創新工業用地出讓方式,探索合同管束、差別年期、分批出讓、先租后讓等方式,抬高企業拿地門檻,從源頭把好“增量關”。

  ——合同管束。以前出讓合同約定不明,企業對土地“圈而不用”的情況多有發生。杭州、上海目前推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工業用地出讓時在合同里約定好后續開發周期、轉讓限制等要求,對土地做到全過程管理。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莊少勤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已經啟用新的出讓合同,加入了政府對企業節地的要求,而且將盡快建立一個電子信息系統,監督企業按照合同利用土地。

  ——差別年期。“根據大樣本調查,絕大多數企業的生命周期在20年以內。”莊少勤說,通過縮短工業用地出讓年期,可以減少企業倒賣土地,到期之后,真正做得好的企業還可續期。從去年8月起,上海全面實施工業用地20年期出讓制,只有個別重大、重點項目年期仍為50年。

  ——分批出讓。在招商引資“爭搶”下,很多企業向地方要地都是“獅子大開口”,但“圈占”之后,不少土地長期“曬太陽”。“盡管很多都是‘影子項目’,但國土部門不得不當真項目來辦。”江西省鷹潭市國土局副局長童年茂說,為了既留下項目,又防止企業“圈地”,現在不少地方都對這些“大項目”實行分批出讓,見了兔子再撒鷹,有效避免了一次性出讓帶來的閑置問題。與分批出讓類似,一些地方還采取先租后讓的方式,先等企業“落地”投產之后,再出讓土地。

  價格杠桿:市場之手激發節地內驅力

  為解決長期以來工業用地出讓價格與成本之間“倒掛”導致的土地低效、閑置等問題,上海、浙江等地適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通過企業內在的成本約束激發企業節約集約用地動力。

  工業用地“攤大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拿地成本低,在二級市場轉讓有利可圖。為解決這一問題,杭州在去年初將工業用地最低價由過去的32萬元/畝提高到90萬元/畝。“現在二級市場的價格也就八九十萬元每畝,對企業來說,一、二級市場之間的比價基本均衡,‘圈地’牟利的空間沒有了,土地利用自然而然就節約集約了。”網易杭州公司公共事務總監劉正俊說。

  差別稅收:“畝產論英雄”倒逼集約

  為讓多占地的企業多付出成本,浙江探索試點差別化征收土地使用稅,通過稅收手段促進企業節約用地,以“畝產論英雄”倒逼企業盤活存量,提高使用效率。

  紹興市柯橋區是浙江差別化土地使用稅政策最早的試點。這項政策的核心是以“畝均稅收”來確定土地使用稅征繳。具體辦法為“高征高返”,即先把1平方米的平均稅額標準從7.3元提高到9.83元,然后分行業根據畝均稅收給企業排名,排名靠前的土地使用稅有返還,排名靠后的全額征收。“這樣,企業低效利用土地的成本增大了,在拿地的時候就會有所考量。”柯橋區地稅局稅政科科長包關云說。

  空間換地:鼓勵企業“立體”發展

  過去工業用地主要是“平面發展”,很少有立體發展,工業廠房普遍只有一層。一方面企業拿地容易,沒有改造動力;另一方面,增加容積率要補交土地出讓金。為鼓勵企業立體發展,浙江提出空間換地、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企業“零增地技改”不但免征土地出讓金,而且還有獎勵。

  2013年浙江永康市政府頒發了一項特殊獎項——集約用地創新獎。“企業本來想要200畝土地,但只能拿到100畝,所以便自己想辦法向空間要地。”能誠集團總經理助理徐建陽說,企業建設高層廠房雖然增加了成本,但擴大了生產,而且政府也鼓勵這么做,不但不用補交土地出讓金,而且還得到200萬元獎勵。

  浙江省國土廳廳長陳鐵雄表示,“空間換地”是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水平、破解土地資源要素制約難題的有效抓手,當前關鍵是采取激勵措施調動企業積極性。浙江省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引導工業企業自行提升改造,鼓勵地方對“零增地技改”后超過容積率要求的企業,給予獎勵或補助。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鲁山县| 遂溪县| 卫辉市| 宝兴县| 晋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