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2014-12-23   作者:記者 黃艷 張興軍/武漢 鄭州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1.超審定范圍 2.售假公開化 3.跨區制假販假利益鏈 4.品種審定制度拖累種業發展

  “買種的時候有點押寶的感覺,拿不準。”今年60歲的胡廷山是襄州區臥龍鎮朝陽村的農民。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一家種子店里左右為難,不知道該選什么。胡廷山說:“去年買的‘千斤王’,今年還想買,但是找了好幾家店都沒找到,只能到市區的大種子市場來找。”這家種子店的老板最后給他推薦了“麥收2013”,看得出老胡心里很猶豫,最終也沒有決定買。
  今年麥播時節,在豫鄂冀部分地區,一些種子市場隨處可見超出審定范圍的“黑種子”以及裝在五花八門違規包裝里的“假種子”,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真種子卻難覓蹤影。這些行政交界地區,種子市場的亂象給農民選購種子帶來了困擾和風險,也擾亂了種子市場秩序。

  超審定范圍

  在湖北省棗陽市襄陽路汽車站對面的種子市場,每家種子店面都在醒目的位置張貼了《湖北省農業廳2014年秋播主要農作物主導品種公告》。公告中規定的小麥品種有襄麥25、鄂麥596、襄麥55、鄭麥9023四個品種,其中鄭麥9023是國審小麥品種,其余三個均為湖北省審定的小麥品種。
  然而,記者走訪這個市場上20多家種子店,竟未找到一家售賣湖北小麥品種的店,就算是鄭麥9023也僅有一家在售。市場上能夠看到的幾乎都是來自河南未經審定的小麥品種。
  一家種子店老板馬仁勇告訴記者,他售賣的都是河南生產的小麥種子,主要代理河南地神種業的麥種。馬仁勇的店門口就擺放著“神麥1號”“泛麥8號”“神麥2號”等種子,在店楣上還掛出了“偉科702獨一無二農業部推介主導品種”的橫幅。
  在另一家名為“湖北田奧農業有限公司”的種子店,記者看到了“豫農035”“特選鄭麥9023-8”“衡觀35”等小麥種子,均來自河南的小麥種子。
  馬仁勇坦言:“我們這個市場上99.5%都是河南審定的麥種,我一直賣河南的種子。”他的話在后來的走訪中,基本得到了證實,幾乎每家種子店都在售賣鄰省河南的麥種。基層鄉鎮的農資店,同類現象仍然普遍。
  湖北省農業廳的“公告”中明文寫道:“禁止宣傳、經營、推廣未經湖北省審定或雖經國家審定但適宜種植區域不包含湖北省的品種。”而根據我國現行《種子法》規定,即便是相鄰省審定的品種,未經審定或者合法引種程序,即屬于超審定范圍的“黑種子”。
  湖北省種子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告》屬于引導性質,對市場買賣雙方不具有強制性。

  售假公開化

  除了超出審定范圍,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那就是日趨普遍的“售假公開化”。這個“假”主要體現在包裝標識上,可謂怎么忽悠怎么來,讓人眼花繚亂,更讓購買種子的農民“找不著北”。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個生態區域的種子市場實際上賣的種子種類不會超過10種,但是包裝卻是五花八門,起碼不下200多種包裝。這些違反國家規范的包裝擾亂了市場秩序,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品種名與審定編號牛頭不對馬嘴的“套證”現象。這種違規現象的直接體現是品種名稱是假造的。記者在市場上看到很多這類違規包裝。民間農資打假人士李鑫介紹,“航選163”這個名稱是偽造的,它套用了“鄂麥25”的審定編號,屬于典型的假種子。至于袋子里究竟裝的什么種子,只能通過分子鑒定才可能知曉。
  第二,套用已經退市的品種編號的違法問題。市場上的“矮豐66”,專業人士告訴記者,除了偽造并使用非法品種名稱外,所套用的“豫麥66”早就已經被農業部宣布退市。
  第三,假公司、假地址、假執照的“三假”問題。李鑫說,這種違法包裝數量也不少,制假販假在鄂豫交界以及其他一些省際交界地帶已經呈現公開化趨勢。比如記者在市場中發現的小麥種子“長5848”,除了套用晉麥63的審定編號,偽造品種名稱外,還涉嫌冒用他人公司名址以及經營許可證,也就是說地址、公司和執照都是假的。
  第四,傍品種、傍名牌、傍包裝的“三傍”現象。記者在多個種子市場都看到“衡觀35”小麥種子,這種包裝袋上跟正宗的“衡觀35”包裝袋顏色、圖案設計基本一樣,唯獨袋子下方多印了一只熊貓的圖案,非專業人士根本辨認不出。
  第五,“偽升級”。市場上還多有“鄭麥9023—x”“衡觀35—x”“西農979x”(x為數字),記者暗訪詢問,加個數字是什么意思。經銷商一般也解釋不清楚,只說就是“升級版”,產量更高、抗性更高等。襄陽市襄州區工商部門有關人士介紹說,近年來這種“傍品種”“傍名牌”“傍包裝”的“三傍”現象比較突出,給執法人員執法帶來各種困擾。

  跨區制假販假利益鏈

  “黑種子”“假種子”的背后是一條日益頑固的制假販假利益鏈。記者在湖北、河南、河北的部分交界地區調研發現,“A制假、販假——B售假、買假”的鏈條已經基本形成。
  一些經銷商告訴記者,一些大的種子經銷商都是從河南進貨,中小型的經銷商則多采取轉銷或者分銷模式,種子都是河南流入當地市場。2014年元月河南省新鄉縣工商局破獲一起假種子案件。據新鄉縣工商局介紹,制假的當事人是河南和諧先鋒農民專業合作社,他們借用河南長河種業有限公司場地,并且還存在偽造相關資料、偽造出資金額騙取登記等行為。
  據介紹,這家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來,一直在從事假冒偽劣種子加工和銷售。他們的假種子主要流入與河南以及相鄰的山東、河北、湖北等地。
  除了合作社、地下作坊制假販假,一些制種企業也參與到制假販假的黑鏈條中來。今年8月,在河南新鄉市開發區,公安和工商執法人員聯合端掉一個長期生產假冒偽劣、侵權種子的窩點。該窩點不僅私刻有關企業的公司印章,還擅自印刷有關公司的假包裝。從警方繳獲的假冒產品看,他們制假涉及的品種包括衡觀35、矮抗58和周麥16等市場熱銷品種。
  參與警方打假的民間農資打假人士李鑫介紹說,潛藏于河南和湖北交界地帶的假種子制販鏈條由來已久。他們主要采取“盜竊式育種、蒙騙式營銷”,吃定產銷兩頭:盜竊式育種——相關制假窩點一般從正規種子企業“偷盜”品種,無證生產,侵害正規種子企業的產權和合法利益;蒙騙式營銷——假種子的營銷方式往往配以花哨和噱頭十足的包裝,濫用一些高科技詞匯、專業名詞等,糊弄農民。
  對于這些屢打不絕的制假售假種子窩點,湖北、河南、河北一些地方的農業管理部門倍感困擾。由于聯合執法上還存在一些短板,農業部門執法力度又非常薄弱,對制假販假威懾力非常有限;同時,實際工作中,“以罰代管”等現象較多,也給違法違規行為留下了“花錢買平安”的生存空間。

  “計劃經濟的腦袋,市場經濟的腿”
  品種審定制度拖累種業發展

  一方面官方審定的合法品種在市場上難覓蹤影,另一方面超出審定區域的“黑種子”卻泛濫成災。說起鄂豫交界地帶的種子市場亂象,當地農業部門工作人員充滿糾結。
  記者從湖北省棗陽市種子管理局獲悉,目前棗陽市常年播種的小麥主要有三大品種,分別是鄭麥9023、衡觀35、西農979。按照官方公告范圍,除了鄭麥9023之外,剩下都是非法的“黑種子”。
  以衡觀35為例,據了解,該品種由河北省衡水農科院培育,2004年、2006年先后通過河北省和國家的品種審定。公告顯示,其適宜區域為黃淮海冬麥區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以及山東西南部。但事實上自2006年起,其在豫西南、鄂西北等兩省交界地帶一直有大面積種植。
  在豫冀交界地區的種子市場,類似亂象也有表現。多年觀察顯示,在河北邯鄲市種植的小麥品種中,本省官方審定推廣的衡觀35難覓蹤影,反而是一些來自河南的品種大行其道,其中尤以周口市農科院選育的周麥16最受歡迎。然而根據審定公告,該品種適宜區域并不包括河北省邯鄲市。
  為何“官種子”受冷遇,“黑種子”遭熱捧?棗陽一基層種子管理干部一語道破玄機:“官方通過審定的鄂麥、襄麥等品種表現不好,農民基本不種。以容易倒伏的鄂麥18為例,由于種植面積少,每年的測產抽樣都難以進行。相比之下,衡觀35產量高受歡迎,剛出來時湖北市場上沒有賣的,有農民就趕著車跑到臨近的河南唐河縣去買。”
  農民用腳投票,催生出了一條龐大的地下種子交易鏈。據這位基層干部介紹,全市160萬畝耕地每年約需麥種5000萬斤,除了農民自留外,剩下的一半需要市場供給。在湖北省農業廳公告范圍之內的鄭麥9023,全市僅能提供400萬斤,大量缺口最終靠的都是沒有合法身份的“黑種子”。
  “如果徹底阻斷黑種子入市,那么農民將無種可買,這個責任誰來擔呢?”一位基層種子站的干部坦承困惑。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內農作物種子市場監管力度前所未有,但市場秩序混亂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上述省際交界地帶發生的“官種子”不受待見、“黑種子”大行其道,雖然只是種種怪現象之一,但由此折射出來的局地品種審定制度“走偏”問題卻不容忽視。
  據了解,從最初的實驗選育到進入大田推廣,國內農作物品種實際上經過了幾層淘汰,此間的品種審定制度,是關鍵“門檻”。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凡進入市場的品種,需通過國家或省級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把關審定,未經審定不得隨意推廣。
  中國農科院種業專家佟屏亞指出,每個品種都有相對適宜的生態區域,相鄰省份交界地帶往往同為一個生態區域。“但在品種審定的實際操作中,一些省份往往簡單地以行政邊界為紅線,而不是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品種特性來劃定其適播區域,如此做法必然與農作物實際的生態區域形成差異,于是兩省或幾省交界地帶很容易出現‘官種子’打不過‘黑種子’的怪現象。”
  除了人為畫地為牢造成的市場扭曲外,品種審定“門檻”走低所引發的套牌和仿冒現象也比較嚴重。此前在河南洛陽召開的全國農作物品種區試工作會議披露,2001年至2012年間,全國共審定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7種主要農作物品種1.5萬個,平均每年審定1200多個,其中2005年至2008年間每年審定品種都在1500個以上。批量審定后,稀缺的好品種難免被一些大路貨套牌。
  河南一家種子企業的打假維權顧問暢文昌介紹,近年來針對套牌種子的打假幾乎已成公司常規動作。“以產糧大市駐馬店為例,光在其中一個縣備案的小麥品種就高達100多個,市場上的種子看著五花八門,但是賣來賣去袋子里裝的就是那幾個好品種,里面多數都是套牌的。”
  豫北一家種子公司業務經理王棟棟表示,由于通過審定的品種過多過濫,此間還衍生出一種制假售假的“新變種”:企業花點小錢將某個即將退市、無人問津的品種的使用權買下,借助這個合法“外殼”,把從制種基地套購或自繁種子推向市場。
  “現在的種子公司就像在打牌,有的手里沒有好牌的,就偷牌'出老千',嚴重破壞了市場秩序。”王棟棟無奈地說。
  越來越多的基層種業管理者和相關專家呼吁,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品種審定制度為保障農業增產和安全確曾起到積極作用,但隨著《種子法》實施和種業市場化進程,相關制度設計需要重新審視,否則局地微調很難改變愈演愈烈的市場亂象。
  棗陽市種子管理局質檢科科長劉鳳華認為,現在來看,品種審定制度已經演變為強硬的行政審批,行政指令色彩過濃,遠遠落后于種業發展實際。
  佟屏亞直言,目前國內的種子產業是“計劃經濟的腦袋,市場經濟的腿。”由于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權力過于集中且缺乏監督,此間存在的尋租行為以及腐敗現象,亟待引起重視。
  “在一些地方,品種好不好就那么幾個人說了算,一旦通過審定,有關品種立即身價倍增,于是實驗數據造假、審定時跑關系就成了業內潛規則。”佟屏亞說,“在進行區域實驗時,‘跑點送封’非常流行,一個‘封’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通常省級區試要花去30至40萬元,國家區試要花去50至60萬元。”
  業界人士建議,未來品種管理制度的發展,應借著修訂《種子法》的契機,堅持市場化的方向,逐步從品種審定制度過渡到品種登記備案制度,同時加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強化種子企業的主體責任。政府則應做好市場監管和知識產權保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南召县| 海晏县| 澄城县| 兴安县| 望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