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景德鎮瓷文化
2013-09-26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網
分享到:
【字號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捐贈項目)

  在全國首批 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鎮是惟一憑借自己的特產名列其中的。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業內部分工日益細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等技藝制作瓷坯,再采用匣缽仰燒、墊缽覆燒、支圈覆燒等技法進行裝燒。到元代,又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繪技術。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業進一步發展,“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制瓷手工技藝體系基本完善,采礦、淘洗、制不、練泥、陳腐、拉坯、利坯、畫坯、施釉、燒窯、畫紅、燒爐、選瓷、包裝等工序環環緊扣,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鎮手工制瓷業至此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明、清以后,珠山御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莊和瓷號的大量涌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莊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系,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2006年,“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炎生

  因有一手祖傳的拉坯絕活,一次成型可以拉出多達13節而且中空的葫蘆,王炎生于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王炎生祖上五代拉坯,他的父親也是位很有名的拉坯師傅。他自小跟隨父親在窯廠里長大,耳濡目染。11歲那年,他便正式跟隨父親學習拉坯。為了熟練掌握這項技藝,王炎生付出了無數的汗水與努力,并且一干便是僅近70年。

  出于對這一技藝的熱愛,1999年,王炎生在退休后又回到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做了一名專職表演拉坯的藝人,看過他表演拉坯的國內國外游客不計其數,其中還不乏一些名流政要。在旅游旺季,王炎生經常一天堅持表演七八個小時。對此,王老并無抱怨,反而樂在其中。“只有來參觀的游客多了,了解陶瓷文化的人才會越來越多,景德鎮的陶瓷藝術才能發展的越來越好。”王炎生的話語是如此的樸實,但卻表現出一個古稀老人對陶瓷藝術熾熱的情懷。

  隨著陶瓷企業機械化生產程度的加劇,許多手工制瓷技藝被機械化取代,令傳統手工制瓷技藝人才的生存土壤急劇萎縮。如今,王師傅希望將他的技藝傳給自己的孫子,希望他能將這門手工藝繼續發揚光大,“拉坯作為制作陶瓷的第一道工序,如果沒有做好,那么畫出來的瓷器再美也沒有用,傳統的手工拉坯技藝是不能丟的,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景德鎮是最早的瓷業城市,景德鎮瓷業建筑及營造技藝堪稱一絕。景德鎮傳統制瓷作坊的“窯房”建筑是中國工場手工業罕見的場所物證,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旅游價值。明代后期以來,景德鎮的城市范圍和規模基本穩定,2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密布的各類瓷業建筑成為城市建筑的主體。這里坯房、窯房密集,“陶舍重重”,構成景德鎮的一大景觀。景德鎮瓷業建筑技藝由此得到發展,在明清以后走向成熟,達于鼎盛。

  窯體、窯房和坯房的獨特形狀、結構、材料和功能要求成就了窯房營造的獨特技藝。例如,清代雍正以來,景德鎮最盛行的是“鎮窯”,蛋形的鎮窯屬于平焰窯,它綜合了龍窯、饅頭窯、葫蘆窯的優點,成為古代最杰出的窯型。砌窯(結窯)、補窯(修窯)在景德鎮被稱為“攣窯”,這在全國其他瓷區是沒有的。坯房(即作坊)是重要的生產場所,同時兼有居住功能,布局緊湊。景德鎮傳統窯房寬敞通風、經濟實用、兼具倉庫、生產車間和生活間的三重功能,它給建造者提出了很高的建筑標準,要求工藝高超而又別具風格,由此造成了景德鎮的城區風貌,同時成就了景德鎮瓷業建筑的營造技藝。

  2006年,“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德鎮傳統青花瓷制作技藝

  青花瓷制作技藝,起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明清達到高峰。“元青花”、永宣青花和康熙青花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傳統的青花瓷制作,采用天然鈷料著色,外施透明釉,高溫燒制。釉下鈷料經高溫燒成呈現出藍色,習慣上稱之為“青花”。除元青花外,明清兩代青花瓷制作長盛不衰,風格亦因時而變,大體而言,明代簡約淡雅,清代則趨于華麗繁縟,尤其是康熙民窯瓷,呈寶藍色澤,極為艷麗,且色調層次豐富,有“青花五彩”之譽。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旨編寫了《陶冶圖說》,對青花瓷的生產過程和制作技藝作了科學而全面的總結,包括青料加工技藝、繪畫裝飾技藝和坯胎施釉技藝。

  青料加工在整個制瓷過程中處于前期準備階段,但非常重要,有著嚴格的講究。天然鈷礦料含各種雜質,不能直接使用,需要進行煅燒然后揀選分類,再因材而用。經驗豐富的瓷工知道哪些可用于繪畫細瓷,哪些用于粗瓷,哪些棄之不用。揀選出的青料要用擂缽充分碾磨至細,然后調制成不同的顏料。青花顏料主要是分為勾線料和分水料兩類。

  青花繪畫裝飾是一項精細且富于藝術創造性的工作,對瓷工的技能有著很高的要求。傳統的青花瓷繪技藝分為畫面設計、過稿、勾線、分水等幾個步驟。

  畫面設計可在紙上或坯體上進行,首先要嚴格構思所制品的器型、規格、裝飾部位的曲面的組合與布局,力求畫面連貫與完整。所謂過稿,就是將設計好的畫面轉移到棉紙或毛邊紙上,便于重復繪制。勾線步驟是在坯體上用青花料勾勒裝飾紋樣,運筆務必要流暢連貫,線條厚薄必須一致。分水,即在勾線的基礎上再作渲染填色,要求技藝更高更精細。所用青花水料分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等五色,繪畫技法名目繁多,有平涂分水法、深淺分水法、接色法、罩色法和拓色法等。分水操作時的運筆技藝很重要,要根據坯體的厚薄,分水筆含料水的多少來掌握運筆的力度和快慢,操作時要運筆自如,一氣呵成。瓷胎繪畫裝飾后要施釉,傳統青花瓷使用的釉漿多用地方特產的石灰釉,其施釉方法主要為蘸釉和吹釉兩種。這是景德鎮青花瓷制作又一高難技藝,千年傳承,代代相繼,技師們必須全面掌握,運用自如,方入佳境。

  2008年,“景德鎮傳統青花瓷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景德鎮民窯制瓷的歷史,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在中國乃至世界制瓷史上擁有突出的地位。卓越的燒制技藝成就了景德鎮瓷業的輝煌,孕育了著名的景德鎮御窯制瓷,同時與御窯相比,民窯陶瓷的美術特性更加鮮明。在諸項制瓷技藝中,美術裝飾提高了瓷器的工藝水準和藝術品位。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在制瓷界獨領風騷。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以紋飾繪畫為主,大致有以下幾種裝飾方法:胎體繪畫裝飾、釉下彩繪畫裝飾和釉上彩繪畫裝飾。有時也綜合運用釉上、釉下進行繪畫裝飾,如斗彩繪畫。

  胎體繪畫裝飾即在瓷胎上用刻畫或模印的方法裝飾花紋,施釉后燒成瓷器。宋代影青瓷基本上使用這種方法。釉下彩繪畫裝飾是在成型的胎體上施用色料繪畫,上釉后入窯高溫燒成。用這種方式制成的瓷器類型則有青花、釉里紅、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等。釉上彩繪畫裝飾是于燒成瓷器的釉面上作彩料繪畫,然后入爐中低溫燒成。釉上紅彩、古彩、素三彩、粉彩、墨彩、淺絳彩等均以此法繪制裝飾。

  繪畫紋飾的內容廣泛,題材多樣,人物、動植物、山水美景以及富于吉祥寓意的文字圖案皆可入畫。人物紋繪畫,有宋代影青瓷刻、印花的嬰戲圖;元青花雜劇人物繪畫,有歷史故事蒙恬、周亞夫等舞臺形象;明宣德至正德時期,以仙人樓閣為背景,將人物故事畫在瓷器上的表現形式較為多見,嘉靖以后道教人物形象盛行;清代民窯陶瓷裝飾繪畫除表現戲曲故事人物以外,漁樵耕讀是流行的表現對象。花卉草木題材,有牡丹、蓮花、蕉葉、菊花、梅花、松、竹、靈芝、花果等。動物題材,有各種珍禽瑞獸,獅子、麒麟、龍鳳、鹿、鶴、雞、鵝、雁,以及鳥雀、魚、蝦、蟹、蜂、蝶等。山水繪畫和吉祥文字圖案題材繪畫也非常豐富。

  民窯陶瓷的美術裝飾具有鮮明的民俗特色。例如牡丹象征富貴,桃子象征長壽,石榴象征多子,鴛鴦象征男女愛情,鵲象征喜慶,鹿象征祿位,蝙蝠象征福分,游魚象征富足有余,鵪鶉象征平安。某一種花卉與其他花鳥魚蟲相配也含有吉祥寓意,如梅花、喜鵲象征喜上眉梢,牡丹、海棠象征富貴滿堂。

  2008年,“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德鎮傳統制瓷柴窯燒成技藝

  景德鎮傳統制瓷包括柴窯燒成和手工成型兩種技藝,即人們所說的瓷業有“燒”、“做”兩大行。景德鎮的窯工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通過不斷探索和積累,獲得了高超的燒成技藝,在沒有任何現代儀器設備的情況下,使用傳統窯爐和松柴,焙燒出了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瓷、高溫顏色釉瓷等精美制品,在全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景德鎮傳統瓷窯發展史上,先后出現過龍窯、馬蹄窯、葫蘆窯、小型鎮窯和大型鎮窯。鎮窯呈蛋形,所以又稱“蛋形窯”,根據燃料不同可分為柴窯和槎窯,以柴窯居多,民國初全鎮有大型柴窯114座。柴窯分布在景德鎮各城鄉。城區御窯以珠山為核心,窯場散布在珠山周圍,形成一個龐大的窯場群。城區民窯的分布與昌江的流向一致,北面起自觀音閣,經前街后街,至小港咀,直抵南河口。南北長約六七公里。鄉村窯場廣泛分布在南河、小南河、東河及西河四大河流域。

  景德鎮傳統制瓷柴窯燒成技藝主要有碼匣滿窯、投柴燒煉、測溫歇火三項內容,即俗稱的“一滿二燒三歇火”,是鎮窯燒制藝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滿窯是柴窯燒制第一關。滿窯的方式根據不同的窯室結構而有不同的滿法。因景德鎮柴窯窯室高大,又結構特殊,沒有吸火孔和閘板,對滿窯技術的要求更高,對火焰的控制主要靠匣缽柱的松緊稀密來調節。燒制工人在生產實踐中摸透了火的脾氣,把滿窯燒窯概括為“卡和放”的技藝,就是讓火按照滿窯時布置的火路去燒,不讓火白白燒掉,并保證各窯位的溫度和氣氛達到預期目的。為此,就得通過滿窯時匣缽的排布、碼放,匣屑的裝置位置和數量來調節。

  “投柴燒煉”是鎮窯燒制的關鍵環節,其過程可以分為緩火期、熱火期和速火期三個階段。自點火烘坯起至火焰還原為緩火期。點火后初期每次投柴以后,投柴口不用松柴堵封,防止局部溫度上升過快。兩小時后,可酌情用松柴封堵投柴口,控制空氣過剩系數以提高燃燒溫度。至火焰進入煙囪內,水蒸氣冒出稀少時,即將投柴數量增加,使火焰轉入還原階段,煙囪口冒出濃煙,此時窯內溫度約950℃~1010℃,時間約計10小時以上。熱火期是從火焰還原后期開始的,余堂內的匣缽有2/5被燒紅,火焰已超過余堂內匣缽柱頂1米以上。此時可將火床面積增大1/3至1/5,使有效面積擴大,同時逐漸增加投柴量,使燃料充分燃燒。此時,煙囪已無黑煙冒出,溫度可達1200℃~1250℃。速火期是加快升溫期,此時窯溫較高,燃燒迅速,投柴頻數也須相應增加,才能使窯溫繼續升高。

  “測溫歇火”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傳統柴窯的測溫方法是憑肉眼從窯頭頂上窯眼(通風孔和看火孔)向內看,根據火焰顏色變化觀測窯溫。或者裝窯時把照子(試樣)放在掛窯口處匣缽柱頂上匣缽內,在燒窯過程中特別是止火前鉤出照子測定吸水率,以確定玻化成瓷等情況。此外,還有吐痰入窯測溫法。

  柴窯燒成制品主要有青瓷、白瓷、青白瓷、卵白釉瓷、甜白釉瓷、青花瓷、祭紅瓷、祭藍瓷、窯變花釉瓷。景德鎮傳統制瓷柴窯燒成技藝具有群體性和科學性特征。柴窯燒成技藝不是以個體的形式表現,而是一個窯工群體,有把樁師傅、拖坯師傅、架杪師傅、收兜腳工、攣匣工、打雜工、小火手及伕半、挑夫、管事等十七八人。他們各有分工,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藝。其中把樁師傅為全窯燒煉的總負責人,在工藝技術上起把關作用。景德鎮柴窯燒成技藝是景德鎮制瓷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傳統制瓷燒成的最高科技水平。

  2008年,“景德鎮傳統制瓷柴窯燒成技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德鎮瓷業習俗

  清代詩人鄭廷桂《陶陽竹枝詞》有一首吟道:“五月節迎師主會,六月還拜風火仙。龍缸曾讀唐公記,成器成人總靠天。”該詩對景德鎮人舉行的瓷業習俗活動作了簡略記錄。景德鎮瓷業習俗其實就是千余年來瓷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發展并傳承至今的行業傳統儀式、節慶活動。其歷史非常悠久,始于五代,元明清獲得大發展,也有大變化。1949年后,這類習俗開始淡化,如今已經瀕臨消亡。

  景德鎮瓷業習俗內容豐富,名目繁雜,主要包括崇拜習俗中的祭窯神,飲食習俗中的“知四肉”、節目習俗中的燒“太平窯”等。

  祭窯神,窯神(“風火神”)指明代浮梁人童賓。童賓為制器而躍入火中而成為瓷器制作業的崇拜神,又被尊為“風火仙師”(或“廣利窯神”)。他的傳說在景德鎮廣為流傳,年希堯《重修風火神廟碑記》,唐英《火神童公傳》都有記載。童賓廟后取名為“佑陶靈祠”,于每年農歷四月十五在御窯遺址舉行迎神祭祀活動,傳承至今。首先由拖坯向各搭坯戶收取費用,一般是一夫坯兩塊銀元。大約每座窯可收到50~80塊銀元。收齊款后,拖坯與把莊商量好費用的安排,確定日期,交各窯工分頭進行,向酒樓訂酒席,請三腳班,借桌凳、香爐燭臺,布置場面。祭祀這天,窯里打掃得干干凈凈,窯門貼上用黃裱紙書寫的“風火仙師”四個大字,兩旁貼一副對聯:“風助火力;火借風威”。窯墻兩側,掛兩面大的“飛虎旗”。窯門前面有一供桌,桌上放有供品和香爐、燭臺。供桌后兩旁擺幾張桌子,中間空出一塊踩地戲的場子。黃昏時候,窯工們齊集窯上。把莊點燃紅燭、長香,虔誠默禱叩拜,并燃放鞭炮。接著,酒樓送來四盤十碗加熱炒或十碗加熱炒席面,大家一邊飲酒,一邊看三腳班的踩地戲,直到深夜收場。

  吃“知四肉”。“知四肉”指清代坯房師傅熊知四為工人利益而“打派頭”(罷工)爭取到的每人每月四兩豬肉。為紀念他而形成的一種行業飲食習俗,每年農歷九月初八在成型坯房舉行。吃飯時,領頭把知四牌位供奉在曬架塘的料板上,然后焚香燃燭,放鞭炮,作揖祈禱。禮畢,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著每人一份用大蒜、豆豉燒的“知四肉”。

  燒太平窯,指每年中秋夜昌江沿岸瓷業工及兒童共同參與的象征性燒窯活動。中秋節前,窯工領著小孩開始上柴船討柴,到河邊拾渣餅疊起一座座渣餅窯,叫“太平窯”。中秋晚上升火,當渣餅燒紅了澆上燒酒,頓時一片火焰升騰,接上又灑上谷殼,點點火星四射,再燃放爆竹,一片歡聲笑語,達到高潮。沿著河岸太平窯一座接一座,人流不息,十分熱鬧。這種活動現在已經演變成民眾歡慶節日、舉辦婚禮壽慶的一種重要禮儀。

  景德鎮瓷器行業習俗歷史悠久,是不可多見的活態傳承樣本,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行業文化特色以及重要的民俗學價值。如,對自然的向往、對師長的推崇、對技藝的重視、對獻身精神的肯定等。而燒太平窯,則融合漢民族節日與行幫習俗為一體。這類習俗既有歷史傳承性,又有廣泛群眾性;既能滿足人們追求喜慶吉祥的心理,又適應了增強行業凝聚力的需要。。

  2006年,“景德鎮瓷業習俗”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景德鎮陶瓷界一千萬可買大師稱號 2013-01-29
· 千年景德鎮:青白瓷高仿產業鏈 2013-01-28
· 景德鎮陶瓷以蘿卜價起拍:藝術水平退步 2012-10-29
· 景德鎮"大師"遍地 瓷器仿冒成風 2012-10-24
· 伊萬里與康熙景德鎮窯青花的區別 2012-10-1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于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
桐庐县| 九龙坡区| 嘉祥县| 扎囊县|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