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2013-03-06   作者:記者 孫洪磊 曹國廠 趙仁偉 張淼淼采寫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1.只隔一座山,為何差距這么大? 2.環首都地區面臨兩難 3.專家:打造環首生態圈須破除各自為戰

  第一現場 京冀交界記者目擊
  “只隔一座山,為何差距這么大?”

  中午吃飯時間,《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河北艾河灘村村民崔勇旗家里看到,鍋里蒸的是土豆泥和小米,菜是燉土豆條和自己腌的酸白菜。崔永旗說自己已經有七八年沒添過一件新衣服,全家只有過年買過10來斤肉。崔永旗家里有5.8畝地,種了0.4畝土豆、半畝谷子和半畝黍子,其余種玉米。崔永旗告訴記者,他兒子已經結婚,在北京市延慶縣打工,掙的錢勉強夠自己家的三口人花銷;女兒在北京市昌平區讀中專,一年學費5000多元,加上生活費,每年花費1.5萬元。目前家里已經欠了1萬多元的債。
  河北省赤城縣后城鎮艾河灘村是一個位于燕山山脈的村莊,與北京延慶縣隔山相望。這個村離北京市交界處一公里,離延慶縣城25公里,離赤城縣城60公里。
  京、冀交界雖只有一山之遙,但由于政策、投資差別等方面原因,延慶、昌平的北京山區百姓已經開始享受政策紅利,專心于植樹造林、看林護林,并具備了完善的自我造血功能,良性循環凸顯。而赤城、懷來的河北省山區百姓,依然飽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的困擾,可謂“一山隔開兩重天”。拿艾河灘村來說,全村現有371人,人均耕地1.7畝,全村山場面積約25000畝,去年人均收入還不到2000元。而與艾河灘村一山之隔的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西大莊科村,在201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就達到了16000多元。  
  “村里幾乎都是貧困戶,其中特困低保戶有50多人。近年來有的村民因打工或孩子上學搬遷走了,有的去世,現在村里人口越來越少。村民收入主要是靠打工、種地、挖山藥材和蘑菇、摘點山杏。每年冬天,村里都有40多人到北京燒鍋爐,月收入一千七八百元;種地主要是玉米,因為沒有澆水設施,完全靠天吃飯,玉米畝產約800斤,凈收入不到500元;上山挖柴胡、黃芩、蒼術等草藥,好的勞力一年能掙2000元。”現任村委會主任崔永生對記者說。
  艾河灘村有9名常年護林員,看護村里兩萬多畝山場,村委委員崔占祥是其中之一,每人工資100元/月。他說:“到了防火關鍵時期,就發動全民護林,工資只是象征性發放,因為全村每年護林費用只有兩萬元,是9000多畝生態公益林的補助資金。”
  與艾河灘村一山之隔的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西大莊科村,30戶、100人,其中農業戶口70人,山場面積1.6萬畝。
  “政策補貼成為現在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村民收入來源主要包括:一是護林員工資,男的18歲到60歲、女的到55歲都是護林員,村里有60個護林員名額,符合上崗條件的48人,工資每人每月440元;二是林權制度改革后山區生態林補償款(每畝林地24元),村民按股分紅,村民每人每年5000多元,僅此兩項收入就上萬元。另外,由于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好,有6戶村民開了農家院,旅游旺季從‘五一’到‘十一’,每家能賺三四萬元;還有打工、種地、賣核桃和杏扁等收入。201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6000多元,這在全縣都是中上游。”村委會主任徐建喜對記者說。
  部分山村造血功能逐漸完善。延慶縣玉皇廟村有59戶,142口人。村支部委員兼婦女主任謝長春1998年從赤城縣龍觀鎮嫁到這個村。她對記者說,目前玉皇廟村已經注冊了農家院26戶,有7家正在辦理注冊手續。
  玉皇廟村現年52歲的村民任志云在2008年以自己的名字注冊了農家院。任志云說,去年旅游旺季(從5月1日到10月1日)半年時間,她家的農家院收入約7萬元;她丈夫是村里的護林員,每年收入5000元;家里有輛農用運輸車,閑時跑運輸。全年收入達10萬元。“我們家的收入在村里算中上等。”她笑著說。
  延慶縣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淑琴說,延慶縣是北京的生態屏障,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生態建設,提出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1980年時全縣林木綠化率20%,2011年達到了62.83%。
  王淑琴說,延慶山區一些村莊以前也是靠天吃飯,沒有什么經濟來源。北京市委領導多次深入山區調研,認為老百姓為保護環境做出了犧牲,比如禁牧減少了收入來源,于是提出“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
  經林業部門測算,按照生態林的面積,延慶縣組建了9000人的管護隊伍,把山區百姓轉為護林工人,實行“以工代補”。目前全縣203萬畝生態林,每畝補償61元(其中21元為護林員工資,24元為林權制度改革后村民的按股分紅所得,16元為縣園林局對現有林地撫育管護的費用)。這一政策的實施,既讓山區百姓得到了實惠,也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山區由原來“輸血”到現在“造血”的功能逐漸完善。
  對此,有關專家建議,國家應采取措施,使一山之隔的兩地百姓共享發展成果。國家應加大對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民經營利用好林地林木資源,大力發展林菌產業、林下禽類等養殖產業、林下種植(藥、糧、草、花、桑)產業等;同時,國家應把北京周邊尤其是北京上游的生態建設與解決環京津貧困帶問題結合起來,加大對生態涵養區的轉移支付,加大生態建設投入,使這一地區逐步實現基礎設施、社會保障、護林員工資等與交界處同步,使環京津生態貧困帶逐步變成生態富裕帶。

  保生態求發展 環首都地區面臨兩難

  生態建設具有廣域性、整體性、系統性的特點,相鄰地區的生態環境互相影響,互為依存,北京的生態需要京津冀地區統籌協調,建立整體性的綠色生態體系,才能實現可持續。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北京周邊多地采訪了解到,近年來,環首都地區生態狀況和環境質量逐步改善,但仍面臨缺少區域統籌、省際差別巨大、地區間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等諸多難題。京津周邊的不少區縣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在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之間面臨兩難。

  省際落差巨大 區域統籌機制缺失

  記者近日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等地采訪多位專家和有關部門人士表示,生態建設具有廣域性、整體性、系統性的特點,相鄰地區的生態環境互相影響,互為依存,而目前環首都地區還缺少區域生態建設整體推進機制。
  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表示,華北地區是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采取區域性的聯合治理,北京作為首都,空氣污染問題已經得到足夠關注,但河北、山西、山東等周邊地區重視程度不一,實際上污染程度不比北京輕。
  河北省林業廳廳長王海洋認為,京津冀地區生態建設是一個整體,只有統籌協調,全面推進,建立整體性的綠色生態體系,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區域生態安全。但目前國家還沒有制定京津冀區域生態建設整體規劃,在綠色生態建設上的支持力度、整體協調不夠。而京津冀三方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在建設區域整體綠色生態體系上認識還不夠統一,對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政策配套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也沒有建立起便捷有效的溝通協作機制。
  記者驅車從北京延慶縣進入河北懷來縣境內,兩地反差極為明顯,道路狀況、山上的林木密度、村莊的綠化程度立即“差了一大截”,河北的干部群眾對北京的生態保護機制和造林綠化政策羨慕不已。懷來縣瑞云觀鄉鎮邊城村支部書記張福成說:“我們全村有護林員20人,負責看護5.6萬畝山場,每人年工資1800多元。離我們村只有7公里的北京的村,幾乎家家都有護林員,每人月工資為450元,并且人家造林工程多,農民要想干天天都有活。離得這么近,差距太大了。”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研究室副主任劉軍朝說,由于缺乏跨省市的生態大規劃,目前環首都地區生態一體化建設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高速公路、鐵路等重點綠色通道建設,由于國家沒有投資,各地財力不一,在北京地段綠化搞得較好,可到了河北境內就明顯下降,這既影響生態效益,也影響了地區形象。

  保生態發展受限 求生存生態惡化

  環首都地區一些縣市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保障生態環境,往往在經濟發展方面作出犧牲,不僅地方財力上不去,當地群眾的生活也比較貧窮。還有一些地區則難以遏制發展沖動,不惜破壞環境來求得發展,生態環境有惡化趨勢。
  河北赤城縣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但仍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赤城縣有關負責人表示,赤城礦產資源豐富,且礦產資源是全縣的經濟支柱,但為了保護生態,縣政府忍痛割愛,近年來砍掉了70多個可能造成水資源污染的經濟合作項目,還取締了50多個可能造成污染的企業,致使縣財政每年減收5000萬元,但有效保證了輸入白河堡水庫和密云水庫的水質。畜牧業本來是縣里的主導產業,但為了減少植被破壞,從2002年12月起實施了全面禁牧措施,使全縣養羊總量由56萬只銳減到9萬只,農民增收也受到限制。
  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副主任羅斌介紹,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地區,農民減收因素多,增收途徑少,大都是靠天吃飯,農民一般比較窮,許多人還住著土坯房。比如豐寧縣是北京的上游水源地,保護水源供給北京限制了當地工業產業發展、化肥施用、水的利用等,造成農民減收。
  與一些地方為了保護生態致使經濟發展受限相比,還有一些地方迫于發展壓力,開山挖礦現象普遍,生態環境狀況堪憂。《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河北遵化縣采訪時看到,當地山上毀林開山挖鐵礦的場景比比皆是,風一吹,尾礦粉漫天飛舞,人都睜不開眼睛。在引灤入津的黎河兩岸,就有很多鐵礦石加工廠,露天的尾礦粉也直接飄入河里。天津市引灤工程黎河管理處副處長沈愛生說,近幾年遵化的采礦業發展很快,林地破壞嚴重,給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尤其是2000年以來,水質出現了惡化,一些非法開采的礦山甚至危及引灤工程隧洞的安全。
  內蒙古自治區林科院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江告訴記者,當前,內蒙古一些沙區生態環境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個別地方既沒有保護好生態也沒有充分利用好生態資源。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在京津風沙源工程區,隨著植被狀況好轉,超載放牧漸成常態,2009年和2010年的超載率分別反彈到27.52%和33.7%。

  專家:打造“環首都生態圈”須破除各自為戰

  “環首都地區生態建設必須改變目前相關省區市、相關部門‘各自為戰’的治理思路,按照環首都地區生態一體化的理念和生態治理保護規律,建立完善區域協調、整體推進的統籌機制和政策體系,合力推進綠色生態體系建設,打造共同負責共同受益、區域環境持續改善的‘環首都生態圈’。”有關專家和業界人士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建議。

  建議一:建立跨部門管理協調機制

  業內人士表示,環首都地區生態建設的當務之急是,相關省區市和有關部門在生態建設理念上打破部門、地域的隔閡,形成大區域、一體化的治理理念,同時在國家層面應盡快推進區域生態整體建設機制的完善,建立超越部門和地方行政范圍的管理協調機制,從而改變目前各地各部門“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建議,應建立高層次的環首都大生態建設組織協調機構,研討協調解決地區生態建設中的有關問題,實現不同行政區域生態建設的無縫對接,推進環首都生態建設一體化。同時,應協調有關部門、有關省區市編制環首都地區大生態區建設規劃,明確建設目標、重點、標準、模式和投資來源;加強項目合作,逐步擴大項目規模,實施好區域生態保護合作項目,建立區域聯防聯治機制。
  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認為,實施環首都生態區域聯防聯控,需要建立兩個平臺。一是科研和數據平臺,需要知道整個區域有多少污染物,地區間相互有多大影響,需要采取哪些治理措施。二是超越行政界線的管理平臺,需要足夠的行政資源調度能力,才能要求不同省區市按照科研平臺提供的建議采取措施,這是單靠某個國家部委難以做到的,需要明確的制度設計和法律法規的支持。

  建議二:以經濟手段調動上游地區積極性

  有關專家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呼吁,應該按照區域間生態共建、資源共享、公平發展的原則,明確上下游、地區間生態建設的權責,把上游的生態保護治理和下流受益方提供補償提升到法律層面上,形成完善的生態補償體系和長效補償機制,尤其要以經濟手段調動上游地區政府和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建立地區間共建、共享的長效生態建設機制。
  河北赤城縣水務局副局長皇甫曉燕說,縣里的云州水庫現在每年要給北京兩次集中供水,每年給北京輸水2000多萬立方米。為了采取多種措施保證水質,赤城縣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可以說為北京作出了很大犧牲。希望今后得到北京相關部門更多的支持,為改善赤城縣的生態環境、促進群眾增收給予更多幫助。
  北京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戴育華認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首先要明確上下游地區的水權,在一個流域內,國家應該測算確定上下游地區的水權,下游地區在獲得超出限額水量后的部分,應該對上游地區給以補償。這項工作既需要技術支撐,也需要政策支撐,由于河流水量是根據干旱、多雨年份不斷變化,所以計算下泄指標需要一套非常復雜的計算規范,目前看從技術支撐和政策支撐上都還需要完善。
  有關人士介紹,生態補償機制涉及多方利益,僅靠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難以做到,需要國家層面研究制定。海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副局長林超表示,現在環保部和水利部很難推動京津冀之間的補償機制的建立,環保部曾推動財政部建立引灤水資源保護基金,已經進行了前期的調查,根據水質標準給予水源地補償,但是補償具體辦法存在爭議,還需要進一步推動。
  林超建議,應建立基于跨界斷面考核的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流域跨界水質監測體系,基于流域水功能區劃和跨界政府之間的協商,探索建立跨界生態補償制度。同時,要建立流域生態補償的協商與仲裁制度,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協調組織下,流域上下游政府與有關利益團體建立流域生態補償的協商平臺,就開展流域生態補償的各項問題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磋商和對話。

  建議三:應調整完善生態政策

  環首都地區林業、水務、氣象等生態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有關專家建議,今后,國家應繼續加大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調整完善目前的生態建設政策,確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兼顧的思路。
  首先應加大國家投資力度,擴大生態保護區域。
  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副主任羅斌建議,國家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規劃中應加大對工程區現有林保護的投入力度,把影響京津的風沙源區與路徑區的現有林木全部納入管護范圍予以資金支持,同時采取有區別的投入政策,對北京、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安排的治理任務,由地方解決投入問題,對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實行生態建設國家全額投入。
  王海洋建議,針對造林成本上升的狀況,建議國家在工程建設中提高工程造林單位投資標準,增加管理費、規劃設計費、招投標費、工程監理費、檢查驗收費、科技支撐等費用。同時,國家應該繼續推進規模化造林,可參照塞罕壩林場的建設模式,在環首都地區有計劃、按步驟地建設20萬畝、50萬畝、百萬畝以上的人工林林場,推進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其次,強化科研支撐,提高生態建設科學化程度。
  內蒙古氣象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高濤提出,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組織高水平的研究團隊,深入分析過去長時期特定地區的天氣、極端災害性天氣和氣候事件,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長、中、短期趨勢,以科學預測結果為依據,確定當地未來發展計劃和政策導向,科學、合理地確定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態建設政策。
  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生態工程管理處處長劉道平建議,在國家造林工程中,要積極開展速生、優質、高抗性良種選育和名特優新經濟林種子繁育技術研究,為森林資源培育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鼓勵企業積極開展自主創新,努力研發集資源培育、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為一體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切實增強企業的技術配套和自主開發能力。
  同時,調整完善國家生態政策,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共贏。羅斌建議,國家對凡是涉農、涉林、涉牧政策補助都應該與物價波動掛鉤,以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不受物價因素影響,并加大對國家造林工程區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民經營利用好林地林木資源,大力發展林菌產業、林下禽類等養殖產業、林下種植產業等。(稿件均由記者孫洪磊、曹國廠、趙仁偉、張淼淼采寫)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那曲县| 江北区| 玛多县| 建阳市|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