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2013-01-31   作者:記者 王亞宏 郭洋 羅鑫/倫敦報道 柏林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1.煙霧災難推動環境整治 2.著力打造低碳生態社會 3.領跑探索生態文明 4.德國限排減排軟硬兼施

  倫敦:從“霧都”到生態之城
    記者 王亞宏 倫敦報道

  上世紀50年代,倫敦霧靄重重釀成災難,英國人自此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環境,并實現產業轉型,打造生態社會。時至今日,倫敦摘掉了“霧都”的帽子,蛻變為藍天白云的“生態之城”,綠色產業成為英國的經濟增長領域。從工業革命的先驅到生態文明的領跑者,英國為世界其他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借鑒。

  煙霧災難推動環境整治

  1952年12月,逆溫層籠罩倫敦,連續數日寂靜無風。當時倫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煤炭燃燒產生的粉塵、有毒氣體和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積,引發了連續數日的大霧天氣。整座城市彌漫著濃烈的“臭雞蛋”氣味。人們走在街頭,甚至低頭看不見自己的雙腳。
  許多倫敦市民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高發。從12月5日到8日的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多人。9日之后,霧靄逐漸消散,但在此之后兩個月內,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統疾病。
  在付出生命的代價后,英國人痛下決心整治環境。1956年催生了首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案》。這一法案規定城鎮使用無煙燃料,推廣電和天然氣,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至郊外等。1974年的《控制公害法》囊括了從空氣到土地和水域的保護條款,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條款。相繼頒布的法令嚴格執行成為“霧都”獲得新生的保證。
  擴建綠地是倫敦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倫敦雖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綠化面積達24平方米,城市外圍還建有大型環形綠化帶。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倫敦市中心,也仍舊保留著海德公園以及詹姆斯公園等大片綠地。
  倫敦的巴特西發電站曾是英國最大的發電站,被認為是工業時代的象征,巔峰時期每周燒煤一萬噸,每天消耗泰晤士河河水155萬立方米。1989年,巴特西發電站正式關停。
  2007年2月,時任倫敦市長利文斯通宣布環保規劃,計劃在20年內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0%,把倫敦建成全球最環保的城市。根據規劃,約750萬倫敦市民將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換用節能燈泡。在商業領域,在節能和環保方面表現出色的企業和政府機構被授予綠色獎章。
  英國政府認識到,城市大氣污染問題既與燃料結構有關,也是人口、交通、工業高度集聚的結果,需要綜合性治理,其中產業轉型是關鍵,不再單純依賴制造業,而是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

  著力打造低碳生態社會

  現在的倫敦,“霧都”不再,宛若一個生態的公園。倫敦從“霧都”向“生態之城”的轉變,正是一些工業化國家實施經濟轉型、努力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縮影。
  在今天的英國,綠色經濟產業是目前為數不多的經濟增長領域之一,預計至2015年每年的增長率將超過4%。綠色行業將創造40萬個工作崗位,而且這一數字還將不斷上升,到2020年,綠色行業從業者將有120萬人。
  按照英國政府的計劃,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占15%的份額,40%的電力來自綠色能源,既包括對依賴煤炭的火電站進行“綠色改造”,也包括發展風電等綠色能源。到時英國溫室氣體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
  為更好地建設生態社會,2007年9月,英國政府宣布將在全國建設10個生態鎮。同年11月,英國政府宣布將對所有房屋節能程度選行“綠色評級”,以提高房屋能源利用率和減少排放。政府要求從2016年開始,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須是“零排放”,此類環保住宅將享受免繳印花稅的政策優惠。
  政府還制定了推廣太陽能的計劃,補貼屋頂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作為一個島國,英國還充分利用海上風能,其海上風電站的裝機容量位居世界前列。
  良好的生態環境極大地提升了英國人的生活質量,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據英國官方統計,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英國共吸引海外游客59萬人次。
  節能低碳已成為英國社會生活的時尚。英國零售業巨頭樂購率先建設了一些“零碳”超市,通過自備生物質發電機、建筑節能、循環利用雨水等方式打造低碳購物環境。倫敦南部的“貝丁頓零碳社區”更是聲名遠揚,這個約百戶居民的小區是英國最大的低碳社區,是上海世博會零碳館的原型,其建筑、生活等許多方面的低碳設計已成為標桿。

  領跑探索生態文明

  英國100多年來經歷了田園牧歌到煙囪林立再回歸綠色生態的發展歷程,這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理念和實踐借鑒。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主任劉健說,一系列全球性環境與生態問題已經對人類發出警告,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繼續發展,這就是生態文明。
  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圖爾明認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環保運動興起時,環境保護是流行的概念,后來是可持續發展,但近幾十年,這些口號“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力了”。生態文明是一個全新理念,包含了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等很多內容,具有豐富的內涵。在探索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是一個很好的樣本。
  盡管整個社會都在努力向生態文明轉型,但英國也存在一些焦慮。一個突出問題是,英國設置了較高的減排目標,但現行政策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據當地媒體報道,由于政策力度不足,英國2017年的近期減排目標可能難以實現。2012年英國政府還暫停一些太陽能補貼計劃,原因是大量住宅紛紛安裝太陽能電池板,補貼資金難以為繼。
  盡管前路崎嶇,但在發展的同時,擁有一個美好的生態環境,是許多英國人共同的想法。談到英國在世界低碳道路上的先驅角色,英國外交部前任氣候變化特別代表約翰-阿什頓說:“我們相信低碳轉變帶來的機會將超過面臨的風險。我們最終把這看作一場競賽,跑在前面的將獲得最高獎勵。”


  “倫敦眼”中的風景。記者 殷剛/攝

  德國:限排減排軟硬兼施
    記者 郭洋 羅鑫 柏林報道

  德國工業發達,在環保方面的努力備受全球矚目。記者日前采訪德國聯邦環境局了解到,德國重在通過減少污染物排放來防治霧霾天氣,并完善應急舉措和長效機制,提高空氣質量。

  推行歐盟強制標準 硬軟措施到位

  自2005年1月1日起,歐盟對可吸入顆粒物(PM10)上限作出嚴格限制,規定空氣中PM10年均濃度不得高于40微克每立方米,日均濃度超過50微克每立方米的天數不得超過35天。一旦濃度超標,歐盟成員國均有義務啟動自己的“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
  “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限制釋放顆粒物,例如車輛限行、限速、工業設備限制運轉等,并設立“環保區域”,德國超過40個城市設立了“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環保標準的車輛駛入;二是通過技術手段減少排放,例如給汽車安裝微粒過濾裝置。德國于2007年立法補貼安裝微粒過濾裝置的柴油發動機汽車,并對未安裝過濾裝置的車輛征收附加費。
  40多年前,穿過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萊茵河泛著惡臭,兩岸森林遭受酸雨之害。而今,包括萊茵河流域在內的德國多數地區實現了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這與德國實施“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密不可分。
  歐盟對汽車尾氣排放設定嚴格標準,“歐4”和“歐5”標準分別于2005年和2008年開始實施,因此成員國各級政府通過技術手段在汽車減排上發揮的空間不大,主要還是依靠限制排放的“硬措施”。
  此外,德國還采取了一些“軟措施”,如呼吁民眾節能減排,使用節能家電、多搭乘公共交通以及騎車出行等。
  在德國,大部分地區的空氣如今已十分潔凈,不過也有個別城市或地區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有時會超出歐盟標準。一旦超標,當地州政府須與市區政府合作,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出臺系列應對措施。

  快速應對污染 強化長效機制

  德國聯邦環境局發言人對記者說,如果空氣出現嚴重污染,必須立即采取行動快速應對:一是對部分車輛實施禁行,或者在污染嚴重區域禁止所有車輛行駛;二是限制或關停大型鍋爐和工業設備;三是限制城市內的建筑工地運作。此外,還要注意避免燃燒木頭、焚燒垃圾等行為。
  這位發言人說,空氣污染嚴重可能導致市民出現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老年人、兒童以及身體虛弱者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在空氣受到污染的城市,政府和社會機構會通過各種渠道告誡民眾盡可能待在室內,減少外出,避免運動等體力消耗,并戴上口罩出行。
  為減少霧霾天氣帶來的污染,除上述短期措施外,德國還采取一些長效機制提高空氣質量:
  一、對所有機動車設定排放標準。如對小汽車、輕型或重型卡車、大巴、摩托車等各類車輛都設定排放上限。1月4日,歐盟委員會新發布公告稱,對部分新款公交車和重型卡車執行“歐6”排放新規。按照“歐6”標準,歐盟境內部分公交車和重型卡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含量要比此前執行的“歐5”標準分別低80%和66%。
  二、嚴格大型鍋爐和工業設施排放標準。2008年,歐盟投票通過《工業排放指令》,計劃于2013年開始執行。指令對于燃煤電廠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顆粒物的排放制定更嚴格的監管標準。根據指令,燃煤電廠的運營商必須出示“可行的最佳技術”證明對環境影響的減少,以此獲得繼續經營的許可,否則將被關停。但是,在強化燃煤電廠排放監管的同時,歐盟也賦予成員國一定靈活性。
  三、規定機械設備排放標準。自2011年1月起,歐洲對部分柴油發動機非道路機械執行新排放標準,為滿足限值,柴油發動機必頹配備微粒過濾器。

  提升環保意識 人與自然和諧

  德國民眾認識到減少排放人人有責,樹立了較強的環保意識,如工廠自覺減少排污,農戶借力生態農業,優化飼養種植方法,居民生活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德國人的環保工作相當到位。”來德國13年,目前在北萊茵一威斯特法倫州首府杜塞爾多夫做藥劑師的汪楠告訴記者,在德國,一直都是藍天白云,雖然夏季以雨季居多,但藍天是不變的。汪楠說,魯爾工業區位于他所在的北萊茵一威斯特法倫州境內,該州城市科隆一直以來工業發達,以致科隆大教堂曾長期受到工業廢氣和酸雨的污染,周身變成了黑色。德國也經歷過環境治理的陣痛,德國人環保意識的提升也有一段歷程。
  隨著時間推移,德國人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例如樹木是城市里最重要的公共財產之一,受法律嚴格保護。如果想移動或砍伐任何樹木,都要向政府申請,否則就違法。德國很多大城市中心設有自然保護區,如科隆大學附近就是綿延幾公里的草坪和綠樹,很多大學生課余時間在上面踢足球。這里不但草坪常綠,而且野生的兔子窩隨處可見,人與自然的關系非常融洽。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阿拉善右旗| 杭州市| 长岛县| 平塘县|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