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專家建言政策向實體經濟傾斜 擴大企業減稅力度
2012-12-06   作者:劉先云 沈寅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保持經濟長久繁榮和社會穩定的根基在于實體經濟。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普遍面臨產能過剩的困局,發展正遭遇越來越多壓力。本報此前連續刊發的兩篇實體經濟生存狀況調研,也驗證了這一問題。對于產能過剩,我們該如何認識?對于實體經濟現狀,我們該如何分析判斷?對于幫助實體經濟走出困境,我們又該拿出什么辦法?本報記者帶著問題走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趙昌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姚同欣和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理事聶孝紅。

  1

  產能過剩聽起來好像洪水猛獸,其實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只有更貼近市場需求、產品具有更高附加值,企業才能存活下來。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

  記者: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普遍面臨產能過剩問題,該如何看待?
  姚同欣:產能過剩聽起來好像洪水猛獸,其實是市場經濟的常態,與經濟周期緊密相關。經濟處于上行周期時,需求比較旺盛,資本回報高,大量企業會選擇通過擴張投資增加供給。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時,需求萎縮,加上原來投資擴大的產能開始發揮作用,就會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并引發惡性競爭。
  聶孝紅: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食品、能源等需求彈性系數小、價格難以顯著影響需求的行業可能短缺外,其他行業都可能出現產能過剩。
  姚同欣:對于產能過剩問題,市場自己提供了一個解決機制,那就是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需求一旦萎縮,企業之間的競爭必然更為激烈,只有那些更貼近市場需求、產品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
  對產能過剩,政府無需過度干預,應該充當信息的供給者,幫助企業形成更為理性的預期。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調高準入門檻,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以規避惡性競爭。總之,未來應該按照十八大報告要求,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
  聶孝紅:對于那些“前途是光明的”、產能只是相對過剩的行業,要利用法律和政策加以扶持;對于那些行業準入門檻低、市場集中度低、長期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行業,要利用市場競爭機制淘汰落后產能。

  2

  中國經濟總體已進入從數量、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提高的階段,許多行業無法再回到數年前那樣高利潤甚至超高利潤的時代了

  記者:除了產能過剩,該怎么看待當前實體經濟的現狀?
  劉元春:企業經營環境和業績的惡化是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實體經濟的困境,宣告中國原有增長模式出現了問題。人口紅利遞減、全球化紅利消失,意味著中國面臨重大經濟結構調整。這種調整必然導致過渡階段出現經濟增速和企業利潤的回落。
  趙昌文: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今年前3個季度,實體經濟的發展正遇到越來越大的壓力。許多制造業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的狀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貨款的情況較為普遍,部分企業經營效益明顯下滑甚至虧損。
  導致當前實體經濟現狀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受經濟環境影響,國際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二是包括傳統制造業甚至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內的許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行業平均利潤率顯著下降。三是包括原材料、勞動力、融資等在內的企業綜合經營成本大幅上升。
  這與我國發展階段有關。中國經濟總體已進入到從數量、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提高的階段,從更多地依靠出口轉向更多地依靠國內消費需求的階段。許多行業無法再回到數年前那樣高利潤甚至超高利潤的時代了。同時,實體經濟的現狀也凸顯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由于企業各種要素成本上升,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多數企業缺少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沒有議價的能力,在高端制造業上缺乏競爭力。不少行業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3

  企業創新的高附加值產品正成為他們挺過寒冬的法寶。政府要通過稅收等措施,更積極有效地引導企業不斷加強技術創新。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

  記者:面臨多層壓力,發展實體經濟出路何在?政府應該扮演一個什么角色?
  劉元春:企業必須適應這種趨勢性的變化并進行戰略性調整,而不是消極地期待全球經濟在危機后重返過去的黃金時光。同時,政府也不能單純對企業進行周期性的救助,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
  趙昌文:根本出路還在于創新。企業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大研究開發投入,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通過創新降低綜合成本、開拓利潤空間、分散經營風險。從此前的調研報道中也不難發現,倒逼之下,企業創新的高附加值產品正成為他們挺過寒冬的法寶。從政府來說,必須要通過稅收等措施,更積極有效地引導企業不斷加強技術創新。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姚同欣:企業不僅要重視技術創新,還要重視管理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蘋果公司的成功告訴我們,在一定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通過全球采購和營銷,可以一頭控制供應商、一頭控制市場。這種“輕資產”的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我國要鼓勵企業創新,政府必須要打破行業壁壘,進一步優化市場秩序,還要完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建立與創新型企業相匹配的金融機構,引導PE/VC(風險投資)行業的發展,使資金、人才等要素向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集中。

  4

  政府應該切實考慮降低實體經濟貸款壓力,把更多的利潤留在實體經濟里。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關鍵在于降低準入、打破壟斷,要逐步通過利率市場化等形成銀行業競爭格局

  記者:不少企業反映,在利潤日趨微薄的情況下,融資成本卻居高不下,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姚同欣:房地產、金融等行業高利潤一度吸引資金爭相追逐,擠壓了實體經濟的融資空間,使得利潤微薄的制造業融資成本“水漲船高”,制造業成了金融業的“打工仔”。因此,政府只有擠壓部分行業的“泡沫”,才能真正促進企業家精神的成長和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趙昌文:當前,實體經濟與非實體經濟部門之間巨大的利潤差,導致資本等生產要素向非實體經濟集中。政府應通過具體有力的財稅政策引導生產要素向實體經濟部門積聚,要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
  聶孝紅: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背后是我國銀行業的高度壟斷。目前,我國稱之為銀行的機構只有300多家,而美國以銀行命名的機構有8500多家。我國銀行業存在著高門檻、高利差的現象。2011年,在我國實體經濟乏力的情況下,銀行業的利潤卻高歌猛進。A股1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共實現凈利潤8128億元,占全部2493多家上市公司1.5萬億元凈利潤的54%。
  從短期來看,政府應該切實考慮降低實體經濟貸款壓力,相對調整貸款上浮比例,把更多的利潤留在實體經濟里。從長期來看,解決問題關鍵在于降低準入、打破銀行業的壟斷,逐步形成“大銀行服務大企業、中銀行服務中企業、小銀行服務小企業”的行業格局。同時,要逐步通過利率市場化等形成銀行業競爭格局,降低銀行息差,以此倒逼銀行業不斷創新金融產品,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5

  當前,企業稅費過重問題必須重視。中央出臺的減稅措施力度還可以更大一些。同時,必須推進稅制改革,使我國稅收收入從間接稅為主的稅收結構,向直接稅為主的稅收結構轉型

  記者:調查發現,減稅的確讓部分企業的負擔有所減輕,但“稅負過重”仍是不少企業常提及的話題。進一步減稅的空間有多大?
  聶孝紅:在部分地區財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不少地方稅收征管趨嚴,還有部分地區行政收費、罰沒收入等明顯增加,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比例提高。種種現象無疑加重了企業負擔。
  稅費征管要防止各種人為因素導致企業稅費的大幅波動,防止經濟下行時政府收“過頭稅”。
  當前情況下,企業稅費過重問題必須重視。中央出臺的減稅措施力度還可以更大一些,目前部分針對中小企業的減稅措施力度還有限。具體減稅的額度也可以更明確一些,盡量減少地方政府稅收征管中的彈性。
  姚同欣:在減稅的同時,必須推進稅制改革,使我國稅收收入從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間接稅為主的稅收結構,向以房產稅、個稅、遺產稅等直接稅為主的稅收結構轉型。最終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
  間接稅占我國稅收的六成左右,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國產品的競爭力。
  降低增值稅、營業稅稅率,增加財產稅率,既可以更好地促進收入分配,也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維護我國制造業的價格優勢。同時,增加對高收入人群的征稅,更好地促進收入分配改革。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臨近 今后減稅力度有望加大 2012-12-04
· “提高免征點給富人減稅說”難成立 2012-11-27
· 提高免征額怎成了"為富人減稅" 2012-11-27
· 結構性減稅是全面改革突破口 2012-11-26
· 結構性減稅戰略激勵新發展理念 2012-11-2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于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新绛县| 新河县| 连云港市| 休宁县| 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