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只有構建新型全球信用體系 才能推動世界經濟復蘇
2012-07-11   作者: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 關建中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關建中,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是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的創始人之一,還是中國信用評級標準,以及科研和教育體系的創建者。他所領導的大公是我國最大的民族信用評級機構,擁有我國第一個評級行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信用學院,全部的信用評級資質和服務體系。2011年分別獲得“新華社中國經濟十大領軍人物獎”、“央視第十二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提名獎”。

    2011年11月8日,改革國際評級體系的首倡者和推動者、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關建中先生赴葡萄牙里斯本,應邀請在“評級: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論壇發表“改革國際評級體系 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主題演講,他指出:現行國際評級體系破壞了世界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全球信用體系,只有構建新型全球信用體系,重構國際評級體系,才能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演講在論壇內外引起強烈共鳴,并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此后,關建中進一步豐富完善演講稿并形成了這篇系統探究全球經濟發展邏輯的理論文章,提出了很多發人深省的觀點,F全文刊登,以饗讀者。

  2008年以來,盡管國際社會對全球信用危機采取了一系列救助行動,但其蔓延深化態勢未卜,世界經濟前景難料。探究危機的復雜成因,抉擇世界經濟的正確復蘇之路是當代人類社會最為緊迫的任務。
  從信用關系入手研究全球信用危機形成、發展和結束的內在規律,發現生產與信用、信用與評級是推動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對矛盾。生產持續擴張的本性要求通過增加信用需求推動消費增長,這對矛盾的內在要求是信用順周期發展;信用的主體是債權人與債務人,債權人要求對債務人以物質財富創造能力支撐的最大債務上限做出評級是兩者建立信用關系的前提,這對矛盾運動的內在要求是信用逆周期發展。因此,在這兩對矛盾中,信用與評級是主要矛盾,評級則處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F存國際評級體系沒有遵循這一規律,違背了信用增長必須以財富創造能力為基礎的原則,順從生產與信用矛盾運動的需要,向債權人持續提供錯誤評級信息,最終導致國際信用關系破裂。全球信用危機是對依據錯誤評級信息建立缺乏償債能力的信用關系的一個調整過程,增加信用供給制造虛擬信用關系的做法只是在轉嫁危機而不能救助危機,建立一個體現信用經濟本質要求并能夠承擔世界評級責任的新型國際評級體系,通過公正的評級建立具有財富創造能力支撐的信用關系才能挽救處于風雨飄搖中的世界經濟。本文的使命是尋求世界經濟的正確復蘇之路。

  一、人類已進入信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

  二戰結束后,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推動了一場世界范圍內的信用革命。世界信用革命是指,在世界范圍內變革人類已有的以現實物質財富為基礎的信用模式,超越現實物質財富創造能力,運用借貸方式持續擴大消費需求,把信用關系融入社會再生產全過程,使信用關系成為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全面影響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世界信用革命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一)世界統一貨幣階段。
  世界統一貨幣是指,人類結束了幾千年來跨國經濟活動沒有統一計價工具的歷史,選擇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這是改變人類信用活動的起點。這一階段從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到1973年該體系崩潰,共經歷了29年時間。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極大地擴展了跨國信用結算,對推動債權債務關系國際化起到了關鍵作用,信用關系國際化最大限度地節省了社會再生產成本,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由于這一時期信用關系形成的基礎是實物資產的生產和交易,特別是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限制了信用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過度擴張,同時也成為資本要求消費進一步增長的桎梏。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發展的不平衡必然以其強大的力量沖破金本位信用制度的束縛,挖掘其所需要的信用資源。信用資源從生產與消費關系的角度表現為,生產擴張需要通過信用方式增加的消費規模和消費增長所需信用規模的償債資源;從債權與債務關系的角度則表現為,債權人的資本供應量和債務人對資本需求量的償債資源。1971年,美國已超過其黃金儲備量發行700億美元,超越現實物質財富生產能力的信用消費最終摧毀了傳統意義上的信用模式,布雷頓森林體系隨之解體。人類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擺脫了貴金屬作為貨幣對擴大信用需求的限制,開始了以創造信用需求為主要經濟增長方式的偉大實踐。

  (二)國家創造信用需求階段。
  國家創造信用需求是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締約國不再受當期財富創造能力制約,可以自行通過貨幣發行量、利率、匯率等信用手段調控市場信用總規模來滿足生產與消費的需要。這一階段從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到1985年美國成為凈債務國,共經歷了12年時間。由于國家對信用需求的創造不能脫離現實財富制約,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對現實信用資源的利用。
  國家創造信用需求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國家發行貨幣,它是在已確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秩序條件下,為解決生產與消費內在矛盾的必然選擇。國家創造信用需求的實質是,運用國家信用以全社會當期創造的價值為質押,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方式擴大社會消費規模并進行超前消費,改變了以往按照當期創造價值分配進行消費的模式,信用消費融進社會再生產為生產力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動了資本的全球擴張,開創了資本主義的一個繁榮時代。
  國家創造信用需求是運用利率匯率等貨幣政策通過債權債務關系社會化實現的。此時信用關系的擴張仍然是以本國當期創造價值為基礎安排社會信用消費規模,具有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的國家則以世界當期創造價值為基礎增加本國社會信用消費總量,由于受到貨幣發行量與社會物質財富總量內在關系的制約,這一階段的社會債權債務關系是建立在現實物質財富基礎上的,是有現實償債資源保障的,因而是穩定的,不會發生系統性債務危機。
  國家信用資源上限表現為貨幣供應量與當期財富創造規模之間的平衡,社會價格總水平是這一平衡關系的晴雨表,國家不能過度超越本國現實財富總量增加社會信用需求總量。然而,具有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的國家有條件超過本國當期創造的物質財富持續通過增加社會信用總量滿足本國資本擴張需要,國家創造信用需求增加消費有限性與資本增值無限性矛盾推動擁有世界鑄幣權的國家持續超過本國現實財富創造能力擴大貨幣供應量,此舉雖然沒有引發其國內通脹,但卻以超常規方式創造了信用通脹,正是這些國家所提供的超額流動性把人類的信用需求推進到了又一個新階段。國家創造信用需求確立了生產與信用的關系,當作為發展這一關系的第一信用資源用盡時,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推動了第二信用資源的開發。

  (三)市場創造信用需求階段。
  市場創造信用需求是指,不是通過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等政府控制的信用工具調控市場信用需求,而是市場依據經濟體未來可能創造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融資工具設計,由債務人向債權人募集資金創造的社會信用需求。這一階段從1985年美國成為凈債務國到1995年大規模金融衍生產品進入資本市場,共經歷了10年時間。由于市場對信用需求的創造源自于未來可能創造的財富,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對未來信用資源的利用。
  國家創造信用需求與市場創造信用需求的根本區別是,政府運用國家信用開發現實可變現價值作為信用資源,調控貨幣供應量創造信用需求。國家為履行穩定宏觀經濟與信用環境的職責,不僅主動監管信用體系風險,而且會收斂自己的信用擴張行為。市場創造信用需求是資本為追逐更大利潤空間,利用生產與消費、第一信用資源有限性與資本擴張無限性的矛盾,開發未來可變現價值作為信用資源的自發行為。這一階段,信用關系所體現的資本所有者與占有者構成的資本組合形態的利益驅動是創造社會信用需求的原動力,這是一種通過經營債權債務關系實現資本擴張的獨特體制機制,它缺乏內在約束風險的動力;國家與市場交互創造信用需求,此消彼長,貨幣直接調控社會信用需求的主導功能漸行漸遠,逐漸嬗變為信用關系的一種計價工具。
  市場創造信用需求與一般意義上的信用交易有著很大不同。市場創造信用需求是在現實信用資源已不能支撐生產發展需要的特定背景下,大規模開發未來信用資源,通過經營債權債務關系承擔起擴大市場信用消費需求,平衡生產與消費矛盾的責任,把未來可能產生的價值以債權債務形式注入并維持國家經濟社會活力,是市場創造信用需求的顯著特征,這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歷史進程。除此之外的一般信用交易僅是局部的資金融通或資本盈利行為,不會對社會再生產帶來根本性影響。

  市場創造信用需求階段具有劃時代意義:
  1、信用關系成為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市場創造信用需求改變了傳統的由金融媒介為主導的信用關系形成方式,它通過不同的債務工具直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債權債務關系,它所推動的信用關系快速社會化使債權債務關系融入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信用關系成為社會成員間的基本經濟關系,以資本所有者與使用者利益驅動直接構建起來的社會信用體系表現出強大的融合力,不僅把間接融資體系吸納其中,而且使上層建筑也高度依賴于信用體系才能正常運行,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了重大變革。與此同時,市場還推動了信用關系國際化,構建起了全球信用體系,通過債權債務關系把世界經濟聯為相互依存的一個整體。
  2、構建起了影響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新動力。當以未來可能創造的價值為質押進行借款成為社會再生產所需資金的主要供應方式時,信用就表現為資本的一般形態,信用=未來債務償付能力=資本,這時生產與消費的關系轉化為生產與信用的關系。信用的主體是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償還風險信息不對稱是信用關系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主要矛盾。于是,高度社會化的信用關系選擇了專業信用評級機構解決信用風險信息不對稱問題,由此建立起了信用與評級的關系。市場創造信用需求階段產生了生產與信用、信用與評級兩對矛盾,其中,信用與評級是主要矛盾,它對生產與信用具有決定性作用,而評級則處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對矛盾相互依存和運動推動著以信用關系為基礎的人類經濟社會發展。
  3、信用關系成為世界財富占有與分配的新形式。信用全球化構建起了由債權體系與債務體系為支撐的世界經濟基礎,主要發達國家利用其國際貨幣地位和評級話語權,把債權體系的財富以負債方式集聚于債務體系,資本主義體系從此走上了依靠高額負債維持其繁榮地位的發展道路。
  這一階段的信用關系完全依據未來價值創造能力預測而構建,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系統性違約的可能性增大。市場創造信用需求奠定了生產與信用關系在現代信用經濟中的地位,當作為維系這一關系的第二信用資源用盡時,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推動了第三信用資源的開發,與此同時把人類的信用需求推進到了一個終結時代。

  (四)虛擬信用需求階段。
  虛擬信用需求是指,缺乏現實和未來價值創造能力支持的信用需求,本質上是信用泡沫。虛擬信用需求是西方發達國家通過鼓勵缺乏實際償付能力的低收入群體借債和對已形成的信用關系進行反復開發,創新信用衍生產品,人為設計信用需求實現的,這一階段從1995年大規模金融衍生產品進入市場并逐漸占據直接融資主導地位到2008年信用危機爆發,共經歷了13年時間。由于虛擬信用需求無任何實際財富做基礎,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對完全不存在信用資源的利用。
  虛擬信用需求創造的信用關系既無現實財富為基礎又缺乏未來可能創造的財富作支撐,雖然交易是真實的,但因為債務人償還能力是以一系列假設條件設計的,所以形成的信用關系也是虛擬的,這種信用關系最發達的地方正是全球信用鏈條中最為薄弱的環節。虛擬信用需求標志著資本對信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走到盡頭,2008年爆發于華爾街的信用危機宣告了這個時代的終結。全球信用體系從泡沫化信用關系最集中的美國開始了它的破滅之旅,這就是全球信用危機。
  發達國家引領的世界信用革命把千百年來消費當期物質財富為經濟增長動力的方式轉變為消費未來可能創造的價值或虛擬財富作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推動了債權債務關系的社會化和全球化,把信用關系注入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使其成為社會生產力的基礎性要素,引發了社會關系大變革。信用關系作為資本的運動形態,其狀態決定著社會再生產的可持續性。信用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信用體系,信用體系把社會連接為一個整體,由此建立起了債權體系與債務體系構成的世界經濟基礎,從此,人類進入了信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

  二、現存國際評級體系是世界信用危機的制造者

  信用評級與信用關系及世界經濟的內在聯系表現為通過評級信息為媒介建立起信用關系表現形式的資本組合形態,這個新資本參與社會再生產并處于支配地位,三者之間的運動狀態決定著世界經濟走勢。近六十年的世界經濟就是信用順應生產發展的歷史,這種順周期經濟繁榮是以不斷積累信用泡沫為發展動力,最終以危機方式糾正過度消費信用的錯誤為代價。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國際評級體系沒有發現信用擴張持續超越物質財富創造能力是世界經濟順周期發展并積累信用風險的根本動因,未能運用評級的地位阻止順周期風險,相反它們利用評級公權瘋狂謀取私利而成為信用危機的制造者。

  (一)全球信用體系高度依賴國際評級體系。
  全球信用體系是債權人與債務人構成的信用關系總和,是世界經濟的基礎,這個體系是資本全球擴張作為原動力通過信用評級信息為媒介所推動的信用關系社會化建立起來的。通過債權人獨立判斷債務人風險建立信用關系無法適應工業化時代資本擴張的速度,資本發展的廣度與深度不僅客觀上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信用關系快速形成機制;而且要求國際評級體系承擔起世界評級責任。由于債權人與債務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更由于債務人信用風險形成因素的日益社會化,使判斷信用風險成為一個復雜的研究過程,無論債權人還是債務人都難以具備這樣的持續研究能力;特別是信用交易作為推動信用關系社會化的一種機制,投資人更認可獨立于債權債務當事人的第三方信息,于是,信用社會化選擇并賦予了專業信用評級機構獨立判斷債務人信用風險的職責與權力。每一個債權債務關系的建立與維護都直接或間接依賴評級信息,當這樣的機制成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后,信用評級就儼然成為現代信用經濟的主宰,穆迪、標普、惠譽就可以用它們的聲音撼動整個世界。2008年爆發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從其本質定義應該稱作全球信用危機)正是這三家美國評級機構持續向市場提供錯誤評級信息導致的國際信用關系大破壞。

  (二)現存國際信用評級體系的問題。
  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
  1、維護最大債務國利益的鮮明評級立場使這個體系失去獨立性。
  2、用嚴重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的美國評級標準衡量全球經濟體的信用風險,向世界提供了扭曲的評級信息。
  3、國際社會對一個承擔世界信用體系安全責任并由一個主權國家評級機構主導的國際評級體系沒有任何監管與約束,而所在國政府也未履行管理責任,監管缺失使這個體系擁有超級權力,不斷由世界承擔其道德和標準錯誤導致的后果。
  4、競爭體制機制激勵這個體系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把信用級別作為商品交易,使其完全不能承擔起世界公共責任。
  5、世界最大債務國利用國際評級話語權,高估國際債務體系國家信用,低估國際債權體系國家信用,把債權國利益輸送給債務國,導致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

  全球信用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現存國際評級體系對排在世界前十五位最大債務國——美、英、德、法、荷蘭、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日本、比利時、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和丹麥的評級結果是,12個國家獲得AAA信用等級,3個國家獲得AA級。依據高信用等級它們占有國際信用資源(全球外債總額)的90%以上。2007年這些國家的外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達到146.06%,愛爾蘭和英國最高,外債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870.97%和400.44%,負債嚴重超過這些國家的實際財富創造能力,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依賴自身創造的價值根本無法償還債務,其中有9個國家正深陷債務危機并拖累世界經濟發展。危機前五年這15個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5.41%;新興債權國家獲得的信用等級則完全未反映其財富創造能力和債權國地位,如中國為A+、南非為BBB+、俄羅斯為BBB、印度為BBB-、巴西為BB+,危機前五年這5個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50%。債權國家外匯收入的絕大部分借給了發達經濟體,正是不發達國家的債權資產維持了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和世界債權債務體系的穩定。
  歷史原因形成的現存國際評級體系已經蛻化為世界最大債務利益集團的工具,它們利用信用全球化對評級信息的高度依賴及其話語權地位,一直把世界債權體系利益向債務體系輸送,因而成為破壞國際信用關系和導致世界經濟失衡的根源。

  (三)人類不可能通過改造現存國際評級體系使其承擔起世界評級責任。
  歷史空前的全球信用危機充分暴露了百年評級體系的自私與功利,腐朽與沒落,其“權威”與“公正”廣遭詬病,飽受質疑,國際社會在沉思、在覺醒、在苦苦探尋解決危機的理論與路徑。與此同時,世界經濟不得不繼續依賴舊體系運行的事實再一次揭示了世界經濟與評級體系的內在聯系,現實告訴我們,人類的信用經濟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公正的評級。那么,擺在整個人類社會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一是對現存體系進行改造,讓它變得公正起來;二是建立一個全新的國際評級體系。研究表明,任何試圖通過修補方式使現存國際評級體系洗心革面,成為履行國際公共職責積極力量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主要理由包括:
  1、外部難以給力。現存國際評級體系首先是美國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構成,其興衰攸關美國核心利益,國際社會無法去觸動一個主權體制。
  2、內部缺乏動力。美國政府絕無可能主動改革現存體系。
  3、思想認識障礙無法逾越。即使三家評級機構有重塑市場信譽的愿望,但其立場所決定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根深蒂固,難以改變,不會產生任何有價值的改革成果。
  全球信用危機是人類發展信用經濟偉大實踐的一個歷史轉折點,也是人類認識信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起點,信用評級與人類社會安全發展的規律發出了歷史的呼喚,那就是國際社會共同行動起來,創造一個體現信用經濟和評級發展本質要求的新型國際評級體系。

  三、構建新型國際評級體系才能推動世界走出信用危機

  以信用關系為基礎的世界經濟有著特殊的內部矛盾運動規律,對其規律的認識水平決定著我們應對危機的能力。

  (一)信用危機是信用關系的調整過程。
  全球信用危機是世界信用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發生信用違約導致的國際信用體系大破壞,是虛擬信用關系破滅和真實信用關系建立的過程。
  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引領的世界信用革命推動了信用社會化、信用關系全球化和信用體系國際化,這一過程構建起了信用經濟為特征的新型世界經濟體系,該體系由兩部分構成,即信用創造體系和價值創造體系,其本質是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簡而言之,前者通過信用關系社會化創造市場消費需求,后者則是物質財富生產系統,兩者互為存在的條件。細而論之,信用創造體系由貨幣、信用、評級三類體系構成,其中,信用體系為核心載體,貨幣體系是信用體系的價值比較系統,評級體系決定著信用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而價值創造體系則由投資、貿易、生產三類體系構成。國際信用體系是由一個個債權人與債務人搭建起來的信用鏈條,是全球信用關系的總和,它以債權債務方式為價值創造體系配置信用資源,是支撐世界價值創造體系的資金流通大動脈,它的流通狀況直接決定著世界經濟的走勢。由于信用關系是依據評級信息建立起來的,因此,國際評級體系提供的信息質量決定著國際信用體系的狀態。實踐與研究表明,現存國際評級體系向世界持續輸出錯誤評級信息導致社會信用關系虛擬化、泡沫化,以美國次級貸款信用關系——世界信用鏈條中最薄弱環節的斷裂為突破口,國際信用體系中每一個缺乏真實償債能力支撐的信用關系都面臨著償債危機。信用危機的最直接表現就是資金供應的去杠桿化,使信用鏈條中的相關成員都處于資金斷流的危機狀態。
  信用關系調整將按照其內在發展邏輯經歷四個階段:
  1、債務危機。即重債務國信用風險加劇引發的國際信用關系全面動蕩,世界債權債務關系進入全面調整階段。債務大國的金融系統是國際信用關系中最為集中的環節,當長期積累的信用關系與財富創造能力之間的矛盾突破臨界點時,這個由層層信用關系搭建起來的金融大廈頃刻間進入崩潰邊緣,由此產生的沖擊波迅速引發國際信用體系多米諾效應。金融體系安危攸關國家存亡,政府通過向金融機構注入信用方式暫時緩解了危機,但在政府負債累累的情況下短期內實施這樣一個龐大的救助計劃只能依賴增加政府負債規模,進一步加大政府信用風險,于是,金融領域的債務危機很快轉化為主權債務危機,即將破裂的主權信用關系迅即直接威脅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此時政府已無力繼續通過大規模舉債應對危機,便開始采用貨幣貶值的極端方式阻止信用關系的劇烈破壞,債務危機由此進入貨幣危機階段。
  2、貨幣危機。即具有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的債務國為阻止本地區信用體系崩潰采取貨幣貶值的極端經濟行為,它引發各國貨幣競相貶值,貨幣價格嚴重背離價值,國際貨幣體系原有的幣值比較格局不復存在,貨幣危機將加速信用關系調整的進程。啟動印鈔機挑起世界信用大戰表現出危機國家的無奈、瘋狂與絕望。全球性貨幣貶值的危害十分嚴重:具有價值計量職能的貨幣體系大幅持續貶值無疑是對危機四伏的國際信用體系釜底抽薪、致命一擊;貨幣危機使全球債權資本縮水,債務人償債能力全面下降,信用關系將以更多債務違約的形式進行調整;貨幣危機將呈現國際儲備貨幣與國際信用體系并行調整的復雜局面,缺乏財富創造支撐的國際儲備貨幣將被具有財富創造堅實基礎的貨幣取而代之,價值計量基礎的變換增加了衡量債務人違約風險的難度。貨幣危機標志著繼評級和信用體系危機后的整個世界價值創造體系的全面危機,這個體系的所有構成要素均處于危機狀態,它將沉重打擊實體經濟的創富能力,把全球信用危機推進到經濟危機階段。
  3、經濟危機。即因信用關系調整而擠掉信用泡沫導致全球消費與生產的持續衰退,這將是信用關系調整的拐點。處于信用危機過程中的經濟危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它不是產品過剩,而是因信用關系調整減少信用消費和資金供應對實體經濟現有生產能力形成的破壞。債務危機表現出的資金供應去杠桿化對一切債務消費,也包括債務方式形成的生產型消費均呈現出削減狀態,原有的生產與信用平衡關系被打破,生產部門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而不能正常生產。貨幣危機雖然增加了資金供應量,卻惡化了宏觀經濟與信用環境,超常規的流動性過剩造成持續全面通脹,使生產部門更加步履維艱,在此背景下,債務經濟體將進入經濟衰退期,債權經濟體亦開始降低經濟增速,世界經濟拉開了全面長期下降的閘門,信用危機將進入其全面危機階段。
  4、全面危機。即因國際信用關系的深度調整導致世界信用創造體系的價值回歸,極大地壓縮了通過信用方式增加消費規模的空間,使失去信用消費支撐的世界價值創造體系進入全面衰退期。按照信用關系與物質財富創造能力的偏離度劃分,信用關系表現為現實、未來、虛擬三種形態,三種信用關系分別代表了信用關系調整的深度空間及其對價值創造體系的影響程度。三種國際信用關系的演進過程形成了這樣的格局,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構成的世界信用創造體系和新興債權經濟體構成的世界價值創造體系,其實質是一部分本國生產滿足不了自身消費需求的國家創造出信用購買力消費另一部分國家生產的物質財富。這種全球范圍內生產與信用矛盾作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動力的狀況隨著信用關系的深度調整將發生根本性變革。信用關系深度調整是由價值創造能力所決定的信用資源狀況對信用創造能力的全面調整。擁有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國際金融中心(信用交易中心)、國際評級話語權使西方發達國家擁有了超級信用創造能力,通過信用關系占有了全球90%以上的信用資源,所占信用資源代表的價值遠遠偏離了本身的物質財富創造能力,前三個階段的危機從根本上削弱了它們的信用創造能力。債務危機破裂的信用關系無法恢復形成新的信用需求,貨幣危機奠定了現有國際儲備貨幣退出主導地位的方向,經濟危機造成的實體經濟衰退加劇了信用關系與真實物質財富的偏離度,此時,國際金融中心和評級話語權將移向新興債權經濟體,世界信用創造體系將全面衰落,由此對世界價值創造體系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失去國際信用創造體系地位的發達債務經濟體占比過高的未來和虛擬信用關系將因過度偏離本國財富創造能力而進行大幅調整,實現本國信用與生產的自我平衡,貨幣供應與財富創造能力及通貨膨脹內在規律將重新發揮作用,國家已無可能繼續運用貨幣財政手段維系處于深度危機的信用關系,其本土價值創造體系亦將遭受致命的破壞。債權經濟體因在全球信用通脹裹挾下超常規形成的泡沫信用關系尚需逐漸消化,其信用創造空間十分有限,難以把創造信用關系作為經濟增長動力,西方債務大國操縱的信用創造體系消亡使新興債權經濟體不得不重新構建外部經濟增長動力,從此,這類國家的經濟將進入低增長期。全面危機是信用危機的終點,建立一個全新的世界生產與信用的平衡關系將標志著危機的結束。
  從本質上講,全球信用危機是西方發達國家運用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和評級話語權,長期超越自身財富創造能力,通過負債方式過度消費物質財富,使世界財富生產難以支撐這些國家的消費,這種全球范圍內生產與消費的失衡最終表現為債權與債務的矛盾,并以信用危機的方式呈現出來。信用關系如此這般地調整直接影響債務人利益,他們會以各種方式維護已有的債權債務關系,此舉與信用經濟規律的力量此消彼長,由此決定了信用關系的調整將經歷一個極其漫長的時期,人類還將經歷全球信用危機最嚴峻時刻的考驗。

  (二)傳統方式難以阻止世界經濟衰退。
  在二十世紀的后五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由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演變為生產與信用的矛盾,矛盾的表現形式則由經濟危機轉化為信用危機,人類應對危機的方式應該體現其不同的本質要求。
  歷史上所發生的經濟危機是發達經濟體生產過剩危機,危機國家采用擴張信用方式增加市場消費能力使其度過了一次又一次危機。持續通過增加信用規模挽救經濟危機是不斷積累債務,推動信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資本的力量推動了信用與消費的結合,負債成為一種消費模式,信用消費成為發達國家的一種經濟制度,信用資源的開發及占有是資本增值的新形式和解決經濟危機的最主要手段,信用資源的開發領域及范圍標志著信用消費的廣度與深度和債務負擔水平。信用資源的開發范圍涵蓋了國家、社會和整個世界;信用資源的開發縱深則呈現為現實、未來和虛擬信用;信用資源的開發形式包括貨幣財政政策、各種市場融資工具、各種金融衍生品。五十年來的歷次危機一再證實:以信用方式刺激消費增長使主要發達國家的負債總水平超過其年度創造財富總量的數倍以上,過度消費未來使這些國家負債累累,根本不可能通過財富增長償還債務,進入到信用危機的臨界點。
  現在發生的信用危機是發達經濟體消費過剩危機,危機國家采用擴張信用方式難以使其度過這次不同以往的危機。消費過剩是指發達經濟體以債權債務方式形成的消費能力極大地超越了現實物質財富生產能力,是嚴重缺乏真實財富支撐的虛擬消費絕對過剩,其實質是長期依賴擴大債務規模刺激消費增長導致的消費與生產的過度失衡。消費過剩與生產過剩的根本區別是,前者是以信用方式形成的消費能力過剩,這種信用消費能力所代表的是虛擬財富過剩,是消費能力超過生產能力的表現;后者是真實財富創造能力和產品的過剩,是生產能力超過消費能力的表現。二十世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主要是生產過剩危機,并通過三種不同的方式解決危機:一是削減生產能力和處理過剩產品的硬著陸方式;二是戰爭方式;三是信用方式。特別是世界信用革命以來,當美元成為世界物質財富的價值表現形式后,通過信用方式持續挖掘信用需求增加美元供應量就可以為資本提供廣闊的世界消費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生產過剩問題;實體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變遷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難以再出現一般意義上的生產過剩;擁有國際儲備貨幣發行權和評級話語權的發達經濟體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掌控著通過信用方式調節消費需求的主導權,這使它們在近半個世紀內創造了運用貨幣財政政策等信用方式解決生產過剩危機屢試屢勝的神話。長期過度的信用消費使這些國家的負債積累極大地超過其真實財富創造能力,上世紀末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進入信用危機的前夜。本世紀初葉,在經濟危機的故鄉爆發了歷史空前的信用危機,這場危機以海嘯般的力量席卷整個世界,這絕不是發生于八十年前令幾代人銘記的經濟危機的輪回,而是一次完全不同于經濟危機的人類社會從未經歷過的消費過剩危機。危機中心國家繼續采取信用方式拯救這場影響深遠的信用危機,與上世紀相比,當下政府已不再具有信用資源優勢可以從容不迫了,因為利率、匯率已無調整空間,財政赤字居于高位,貨幣財政政策形同虛設;提高債務收入和增加印鈔數量成為政府最后可動用的信用資源。而向處于危機前沿的金融體系注資,結果是政府持有金融股份,金融機構持有政府債券,在阻止金融體系崩盤的同時卻引發了主權債務危機。政府償債能力下降勢必將金融體系的危機推向新階段,為緩解主權債務危機,政府的緊縮政策又引發社會和政治危機。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采用貨幣貶值輸出債務之舉引發各國競相貨幣貶值,把信用危機推進到了世界貨幣危機階段,用非正常手段增加信用供給的方式未能有效阻止危機深化及其帶來的經濟社會影響,而且惡化了國際宏觀經濟與信用環境,進一步破壞了全球范圍內生產與消費的平衡關系,使世界經濟前景更加暗淡!
  認識和利益的局限是人們難以找到救助這場危機正確途徑的根源。迄今人們仍然用金融危機的概念去定義信用危機,這使人類社會難以用正確的思想認識方法去發現這場危機的內在發展規律,難以突破傳統理論和方法的束縛,創新救助危機的建設性思路。危機國家不愿通過削減已經過度的消費而喪失自身的既得利益,不惜鋌而走險維持必然破滅的信用消費泡沫。削減過剩的消費,實現消費與生產的平衡是信用經濟規律對世界經濟走出信用危機的本質要求,經濟衰退是危機中心國家觸及危機底部實現經濟復蘇的必經拐點,任何背離信用危機內在發展規律的方式方法都將難以挽救世界經濟。

  (三)雙體系重建是世界經濟復蘇的必由之路。
  雙體系是指國際信用體系和評級體系,把重建這兩個體系作為世界經濟復蘇的路線圖是由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決定的。
  現代世界經濟是全球信用創造體系和價值創造體系構成的信用經濟,信用創造體系是通過信用供給創造消費需求的系統,價值創造體系是生產物質財富的系統,世界經濟實質上是由這兩大系統體現的生產與消費或生產與信用關系的運動過程。信用創造消費是通過貨幣、信用、評級三個體系的相互作用實現的,其中,貨幣體系是衡量信用體系價值的基礎,評級體系是建立和穩定信用體系的前提,信用體系則擔當著向各類經濟和社會組織提供資金的輸血功能,它是世界經濟的心臟和發動機。信用與評級是世界經濟的主要矛盾,評級則處于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陀^上,信用社會化就是建立信用關系和信用體系形成的過程,它依賴評級為其提供的信用風險信息而存在和發展,評級的質量決定著信用體系的質量。全球信用危機正是國際信用體系和評級體系違背客觀規律,長期依據錯誤評級信息建立的不真實信用關系矛盾的總爆發,從此,國際信用體系進入到一個調整過程。信用體系的調整過程就是缺乏真實償債能力支撐的信用關系破滅過程,它以債務危機的形式呈現出來,其實質是在全球范圍內調整信用創造體系與價值創造體系的比例關系,解決生產與消費的極度不平衡問題。
  世界經濟復蘇的實質是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再平衡,在信用關系為經濟基礎的條件下,就是要削減以缺乏償債能力支撐的信用關系表現出來的過剩消費,使生產與信用關系回歸到合理水平。認為世界經濟復蘇就是要使世界經濟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或保持強勁增長的思想背離了信用危機的本質要求,用增加信用供給挽救信用危機的做法正是這種思想的表現。以上分析告訴我們,人類必須從產生危機的原因入手尋找解決危機的辦法。
  1、建立新型國際信用體系是世界經濟復蘇之根本。
  世界信用革命所推動的信用社會化過程就是國際信用體系的形成過程,當國際信用體系悄然成為世界經濟的基礎與核心構成的同時,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使這個體系逐漸脫離了財富創造能力的支撐,進入虛擬化、泡沫化發展階段。從宏觀層面上看,現存國際信用體系由債權體系和債務體系構成,這個體系扭曲了正常的債權債務關系,持續失衡發展,發達債務經濟體在財富創造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濫發貨幣、過度開發未來信用資源、“創新”信用關系等手段,以債務方式大規模占有債權經濟體創造的物質財富,但并未因此對世界經濟增長做出應有的貢獻,它們絕無可能通過自身物質財富創造償還負債,只能不斷突破債務上限,繼續侵蝕債權經濟體利益而維持其存在。實際上,現存國際信用體系是以債權債務方式把債權經濟體利益輸送給債務經濟體的工具,債務經濟體償債能力的崩潰啟動了這個體系的調整過程,世界經濟因此失去了增長的動力,進入了歷史空前的衰退期。實踐告訴我們,全球信用危機所呈現的正是嚴重失衡的國際信用體系形成的世界經濟危機,打造一個充分體現信用關系基本原理的新型國際信用體系就是在復蘇世界經濟。國際信用體系關系世界經濟安全發展,必須從這一關系人類社會整體利益的視角提出新型國際信用體系的構建思想原則和目標。建立新型國際信用體系的指導思想是,遵循財富創造能力對信用關系的決定作用,以真實債務償還能力為基礎形成信用關系;其基本原則是:(1)有效制約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以脫離財富創造超發貨幣方式創造信用需求,鼓勵有價值創造能力支撐的貨幣作為新興國際儲備貨幣;(2)嚴格限制以未來可能創造的物質財富為基礎開發信用需求,把債務上限納入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建設;(3)嚴格禁止虛擬信用需求創新。其建設目標是:每一組信用關系都要以債務人償債能力為保障,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信用體系都要有債務償還的平衡能力,國際信用體系要實現償債資源與負債水平的總體平衡,使國際信用體系成為以可償還債務為條件的信用消費體系,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力量,F實和未來物質財富創造能力是形成新型國際信用體系的基石,其形成的信用消費能力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上限,人類必須摒棄以債務增長為動力和以信用危機為代價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就是要實現生產與消費、生產與信用的均衡增長。因此,世界經濟復蘇的首要任務是通過削減過剩的信用消費,調整不合理的信用關系,使世界經濟的諸多重大比例關系進入良性發展狀態,實現有品質的增長。為此,無論是處于債權還是債務地位的經濟體均應承擔起變革國際信用體系的責任。
  超過自身債務償付能力的經濟體應主動通過削減債務規模,降低償債的體系性風險,而不應再以借新還舊方式維持處于破滅中的信用關系,這類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面臨的是經濟衰退,而非增長,經濟衰退是復蘇的一個必經過程,應主動接受這一世界經濟的歷史進程。
  具有真實債務償付能力的經濟體要權衡自身的債務上限,理性負債并進行有效的債務管理,避免出現債務危機,這類國家是建立新型國際信用體系的中堅力量,其債務與經濟增長平衡對國際信用體系的穩定具有決定性意義。
  處于債權地位的經濟體應削減對債務危機經濟體的債權投資,這類國家是推動新型國際信用體系建設的積極力量,必然以犧牲債權利益的方式防止國際信用關系的根本性崩潰,其經濟減速具有必然性。
  存量信用關系調整與新興信用關系建立將伴隨新型國際信用體系建立的全過程,經過信用危機洗禮的人類社會對此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2、建立新型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是世界經濟復蘇之前提!
  生產擴張的無限性要求信用增長滿足其需要是世界經濟順周期性的根本動因,信用評級的任務就是要對每一個債務人可用信用資源的上限做出科學評估,確立每一對信用關系的信用供求平衡關系,實現全球信用供給與需求的總體平衡,信用創造體系與價值創造體系的有效平衡,防止通過信用危機方式解決世界經濟順周期風險。信用評級是唯一阻止因信用增長滿足生產擴張需要順周期而產生消費過剩危機的積極力量。國際評級體系是通過向債權人揭示全球每一個債務人信用風險建立的信用關系決定國際信用體系的穩定性而對世界經濟發揮影響作用的,因此,國際評級體系能否體現國際信用體系的本質要求就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前提。
  國際信用體系關系人類經濟社會安全發展,由此決定了評級體系的公眾責任,客觀上要求評級機構自身利益必須服從于公眾利益,把一般市場原則引入評級領域將使評級機構為追求自身利益而放棄公眾利益。
  國際信用體系的最大脆弱性是信用違約風險的連鎖性,它就是一副信用多米諾骨牌,每一塊牌倒下的風險都可以釀成體系性風險,由此決定了評級體系的世界性,客觀上要求有一個代表人類共同利益的國際評級機構揭示全球信用風險,國家或地區評級機構難以承擔起世界評級責任。
  國際信用體系所體現的是資本所有者和占有者的利益關系,這種資本組合形態以信用關系形式通過參與社會再生產實現其增值,是一種跨國利益交易,由此決定了評級體系的公正性,客觀上需要不代表任何集團利益的評級機構向市場提供公正的評級信息。
  國際信用體系是資本在全球的流動系統,每個債務人信用信息的可比性是資本有效流動的基礎,由此決定了評級標準的國際性和一致性,客觀上要求運用國際統一的評級標準衡量不同債務經濟體的信用風險,保證評級信息的可比性。
  新型國際評級體系與舊體系的根本區別是:新體系從體制機制上體現了國際信用體系的本質要求,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運用信用資源供求平衡的新型評級思想方法預警生產無限擴張推動的世界順周期風險,能夠承擔起世界評級責任,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信用風險防御體系;舊體系在體制機制上背離了信用經濟發展規律,代表的是最大債務集團的利益,其評級思想方法推動了全球信用泛濫,不能承擔世界評級責任,是國際信用體系的破壞力量。
  雙體系重建與世界經濟復蘇的思想超出了人類所熟知的經濟思想和理論,當人類社會運用傳統思想和方法仍然難以實現世界經濟復蘇時,應當從信用經濟思想中找到挽救信用經濟危機的方法。

  四、新型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構建藍圖

  (一)現在是改革現存國際評級體系的最佳時機。
  首先,危機的發展及挽救危機的失敗進一步喚起了國際社會的改革意識,改革的思想正在匯集成主流思潮和行動。其次,國際評級體系改革的理論和路線圖準備業已完成,國際有識之士從人類發展信用經濟的實踐中挖掘出其本質規律,確立了評級體系在信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地位,找到了評級體系與人類現代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為確立改革的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導。第三,債權國家評級機構聯合多國機構共同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評級機構的行動已經開始,改革的主體力量正在登上歷史舞臺。
  新型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模式應由國際信用評級監管組織,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國際信用評級標準三大部分構成:
  1、國際信用評級監管組織
  該組織屬非主權性質,由各國評級監管機構組成,其職責是:規劃國際評級體系發展,制定國際評級監管規則,指導各國評級體系建設,規范評級機構行為,推進信用評級標準升級。
  2、國際信用評級機構
  該機構是非主權性質的專業信用信息服務機構,由各國私營機構組成,其職責是:制定統一的國際評級標準,參與每個國家的評級業務,形成所有債務人的雙評級機制,進行評級風險制衡與防范。
  3、國際信用評級標準
  國際評級監管組織可以制定評級標準發展規劃,激勵評級機構落實并不斷提升,國際評級機構應當把標準制定與完善作為其核心工作內容,通過體制機制保證其客觀性。

  (二)構建新型國際信用評級體系四項基本原則。
  改革國際評級體系應當汲取全球信用危機經驗教訓,遵循信用經濟和評級發展規律,著眼于人類社會整體利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1、全球性原則
  從體制機制設計上確保用一致的標準對全球每一個經濟體進行評級和持續風險跟蹤,使每一個評級信息都可以進行比較。
  2、獨立性原則
  國際評級體系的三大組成要素必須堅持非國家性、非政治性、非利益性、非競爭性和公正性。
  3、一致性原則
  運用統一的評級標準衡量不同經濟主體的信用風險,確保評級的客觀性。
  4、國際監管原則
  用一致的國際評級監管標準監督評級機構的所有評級行為,不能用國家監管代替國際監管。

  (三)改革國際評級體系的總目標和三個階段。
  1、改革國際評級體系的總目標是:
  按照國際信用體系的本質要求和評級發展規律,建立起一個公正揭示全球每一對債權債務關系信用風險的評級體制機制,為重建國際信用體系奠定堅實基礎,推動世界經濟復蘇;通過評級體系的強大預警功能防止全球信用危機再次發生。
  2、實現目標預計六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兩年,主要任務是初步形成新型國際評級體系的框架,使這個體系具備運行條件。
  第二階段為兩年,主要任務是在運行過程中對新體系進行驗證和完善,使其基本具備向全球提供評級信息服務的功能。
  第三階段為兩年,主要任務是實現評級體系與信用體系宏觀層面的協同發展機制,在新型國際評級體系支持下,全面展開新型國際信用體系建設工程,運用雙體系的力量推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實現復蘇。

  (四)改革國際評級體系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參與。
  改革國際評級體系是全球信用危機向人類社會提出的使命與責任,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世界經濟治理制度變革,關系人類經濟社會安全發展,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成功。
  1、輿論要先行
  世界媒體資源應當對改革國際評級體系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宣傳,從廣度和深度上讓國際社會理解并支持改革。
  2、政府要支持
  政府應當從危機中認識到改革國際評級體系與其履行管理經濟社會職能的一致性,支持評級體系改革就是推動社會進步。
  3、債權國家是推動評級體系改革的主導力量
  債權國家更關注其債權資產安全,有推動改革的內在動力,應該站在改革的前沿,聯合債務國共同參與改革。
  4、評級機構是評級體系改革的實施主體
  世界各國的評級機構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承擔起實現改革目標的歷史重任。
  改革國際評級體系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命題是一個實踐問題,更是一個理論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從理論上科學解釋信用危機的運動過程,發現其運動規律,就不可能找到解救危機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探索這一規律的現實意義在于引發人們對復蘇世界經濟目標與路徑的反思,歷史意義在于創新信用經濟學理論,用信用思想的火炬照亮世界經濟的前進方向,而完成這一順應歷史需要的偉大使命則需要人類的智慧、共識與行動。

鏈接:改革國際評級體系 推動世界經濟復蘇(英文版)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關建中:勇奪國際評級體系話語權 2011-12-16
· 國際評級機構公正性在哪里 2011-08-26
· 惠譽國際評級確認美國AAA信用評級不變 2011-08-17
· 國際評級三巨頭的真相 2010-07-23
· 國際評級機構中的東方面孔 2010-07-22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
工布江达县| 石楼县| 尉氏县| 阳朔县| 敦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