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我國煤炭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
2012-05-28   作者:記者 李新民 實習生 范艷利/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煤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維系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近年來,在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下,我國煤炭產能不斷擴大,但科學產能亟待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據謝和平介紹,由中國工程院承擔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目前我國煤炭綜合考慮生產安全度、綠色開采度、機械化程度三類因素下的科學產能僅為11.1億噸,僅占目前煤炭產量的1/3。他呼吁,我國煤炭行業亟待實現從“量的崛起”轉向“質的繁榮”,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煤炭行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經濟參考報》: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長期以來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比超過70%。前不久公布的《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煤炭生產能力為41億噸,產量控制在39億噸。這一控制目標是如何提出的? 
  謝和平: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但同時煤炭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煤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產量控制目標,被很多人認為有些保守,但這一目標是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和《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特別是在總結分析煤炭工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面臨挑戰的基礎上編制的。
  《經濟參考報》:當前我國煤炭行業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謝和平:首先,煤炭產量在不斷增長的同時,資源保障能力卻在減弱。根據BP2010年發布的數據,我國煤炭資源已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約1145億噸,且煤炭資源大多集中在地表深部,1000米以下深部資源占開采資源總量的比例超過50%,儲采比38年。目前我國煤炭平均開采深度已達600米,受開采條件、開采技術、開采環境等各種因素制約和限制,已面臨煤炭資源的枯竭和產能提高的巨大壓力。 
  其次,受地質條件、體制障礙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煤炭開采普遍存在回采率低、資源破壞與浪費嚴重等問題。雖然國有重點煤礦平均回采率已達50%以上,但產量只占全國總量的一半左右,地方煤礦和鄉鎮小煤礦的回采率分別為30%和10%左右,開采工藝與技術手段相當落后,要全面提高全行業開采效率,艱巨性和緊迫性并存。
  其三,煤礦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煤礦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十一五”期間,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共149起,死亡人數3065人;另一方面,煤礦生產職業病高發局面未能有效改善,目前,全國累計報告煤礦塵肺病例約30萬例;同時,隨著煤礦開采時間和空間的延伸,煤礦安全生產條件日趨復雜,高溫、高壓、高滲透問題日益突出,瓦斯、粉塵、火災、水害、頂板災害、沖擊地壓等災害性威脅顯著增大,煤礦安全生產面臨較大壓力。
  其四,我國各煤炭賦存區的地質條件、資源賦存狀況、水資源條件、生態環境條件等存在較大差異,許多開采技術與資源條件并不十分匹配,由煤炭開采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比如,對水資源的破壞、地面塌陷、矸石露天堆放造成環境污染等等。
  此外,在煤炭機械裝備、技術人才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目前高端煤炭生產裝備市場多數被國外廠商占領,煤炭開采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將面臨重大考驗與挑戰,職業素質人才缺乏以及煤炭專業技術人才比例明顯偏少,制約了煤炭行業向高層次發展等等。

  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經濟參考報》: “十一五”期間,我國曾制定26億噸產能的控制目標,但實際上到2010年產量超過了32億噸。2011年,原煤產量甚至提升至35.2億噸。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您在多個場合曾多次強調煤炭的“科學產能”,這是否意味著在當前超過35億噸的煤炭產量有相當一部分是“非科學產能”? 
  謝和平:是的。長期以來,我國能源過于倚重煤炭,煤炭工業不堪重負,深層次問題與矛盾日益凸顯。根據我們承擔的中國工程院課題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國煤炭綜合考慮生產安全度、綠色開采度、機械化程度三類因素下的科學產能僅為11.1億噸,僅占目前煤炭產量的1/3;百萬噸死亡率高、機械化程度低、資源回收率低、對生態和水資源破壞嚴重的“非科學產能”占煤炭產量比重的2/3。按照我們擬定的科學產能綜合評價各指標計算,2010年我國煤炭科學產能平均分為42.58分,而美國煤炭科學產能為94分,英國、德國為93分,澳大利亞為97分。這充分說明我國煤炭開采科學化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經濟參考報》:如何提高煤炭的科學產能? 
  謝和平:提高煤炭科學產能,關鍵是要提升煤炭工業的生產安全度、生產綠色度和機械化程度,由粗放、無序、污染轉向高效、安全、綠色開采,全面提高我國煤炭開采的科學化水平。具體來講是要推動五個轉變。
  一是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隨著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未來煤炭需求的增長會逐步放緩,煤炭市場空間會進一步縮小,因此,煤炭行業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力,均要求煤炭開發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思路,提高發展能力。 
  二是由單一煤炭生產向煤炭綜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轉變。煤炭行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需通過行業產業鏈的科學設計,尤其是通過下游產業鏈的有效延伸,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系列產品來得以實現。以資源開發生產為龍頭,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煤炭價值空間,推動煤炭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推進煤炭深加工轉化,促進煤炭產業升級是改變煤炭工業效率低下,經濟附加值不高的根本出路。
  三是由粗放的煤炭開采向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安全高效開采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煤炭開采呈現出粗放的特點,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技術的落后是主因。應切實加大煤炭行業重大基礎理論和關鍵性技術研究,推動煤礦向大型化、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的方向轉變,向安全高效生產、清潔高效利用的方向發展。
  四是由單純控制煤礦傷亡事故向全面性的保障職業安全轉變。過去一談到煤炭安全,主要用災害事故的人員傷亡數量來評價,忽視職業健康保障。其實我國煤炭行業職業病,如塵肺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因此,科學的煤炭安全觀要進一步擴展和延伸,應該涵蓋整體職業安全,實現全面性的職業安全與生產同步發展。
  五是由資源環境制約向生態環境友好型轉變。從長遠看,煤炭行業應堅持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加快科技創新和新技術研發,推進煤礦向綠色礦山模式發展。

  實現從“量的崛起”到“質的繁榮”

  《經濟參考報》:煤炭工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產能41億噸、產量39億噸”控制目標,許多人感覺有些“保守”。這一目標最終會不會像“十一五”一樣被突破?
  謝和平: “十二五”規劃提出嚴格控制煤炭總量增長,為我國煤炭產量設定一個“天花板”,這是正確的、必要的,目的就是要推動煤炭工業由過去的“量的崛起”轉向“質的繁榮”。
  如何保證“天花板”不被突破?首先,要在煤炭行業全面推行科學產能的理念和標準,用以規范和約束生產與供應,嚴格控制煤炭總量增長速度,使煤炭工業徹底改變目前“高危、污染、粗放、無序”的形象。
  其次,要創造有利于科學產能發展的社會環境,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嚴格監督和規范煤炭供需市場,將科學產能的標準作為煤炭企業的門檻,不符合科學產能標準不開礦、不落實安全條件不生產。按照“一個礦區由一個主體、一個主體可以開發多個礦區”的原則,培育合格的煤炭開發主體,提高煤炭開采行業準入門檻,引導煤礦向安全、高效、綠色方向發展。
  同時,還要建立煤炭市場的檢查和監督機制,定期組織對煤炭企業生產運行情況進行督查。目前我國煤炭行業行政管理部門較多,職能分散、交叉與缺位并存,政出多門,缺乏溝通與協調體制。做好頂層設計,協調各方利益,調整體制機制,加強源頭管理,以此促進煤炭行業科學發展至關重要。
  《經濟參考報》:一方面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煤炭市場需求的增大,另一方面則是煤炭科學產能供應的不足,需求和供應之間存在的“量差”如何解決?
  謝和平: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煤炭行業的科學產能。要按照保持已有,改造一批,以新建礦井為主的原則全面推進煤炭工業科學產能的發展。
  一方面,在保持已有1/3科學產能的穩定生產;爭取對另外1/3未達標但可改造的煤礦,從科技上進行攻關和技術改造,使其達到科學產能的要求;剩下1/3落后和不可改造的部分逐步予以淘汰。
  另一方面,新增產能嚴格按科學產能標準開工建設。可以通過進一步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力度,提高煤炭工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高標準、高水平地建設國家規劃的14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通過加快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進一步擴大煤炭科學產能規模和安全高效礦井數量,形成一批技術力量強,資金實力雄厚的現代煤炭企業集團,以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實現產業、產品和組織結構優化升級,走高端、高附加值產品的發展之路。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神東煤炭啟動“安全生產月”活動 2012-05-21
· 煤炭板塊二季度料將回暖 2012-05-11
· 美國2012年煤炭消費量將降至25年來最低 2012-05-09
· 一季度我國煤炭完成生產同比增5.6% 2012-05-08
· 一季度我國煤炭完成生產同比增5.6% 2012-05-0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营口市| 长葛市| 时尚| 嘉荫县|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