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要將海洋作為生命有機體對待
2012-05-14   作者:郭繼民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去年11月中旬,筆者有幸出海執行任務,海上連續航行十多天,海域涉及北海、東海及南海,行程2400余海里。第一次出海,自然對大海充滿好奇和期待。然而,真正進入大海,卻未免有些失望。且不說近海岸處漂浮著各色各樣的塑料、泡沫等垃圾,令人心疼,即便遠海的海面亦不盡如人意,因為多數艦船基本處于“走一路污染一路”的狀態。
  目前,一些人的環保意識的確有待提高,只要走進我國的二三線城市,稍作考察便可知曉。不過,如果說城市污染還屬“家丑”,尚可用所謂的“背景墻”遮擋一下,那么海洋污染則難以“遮掩”。筆者曾讀過這樣一則資料,韓國在去年10月27發布的“2011年國家海洋垃圾監測報告”稱,其國內海洋垃圾中,有6.7%來自海外。他們針對在全國20處海岸撿到的垃圾進行分類的結果顯示,海洋垃圾共達5.5270萬個,其中來自海外的垃圾達3386個。就垃圾種類而言,來自海外的海洋垃圾中塑料飲料瓶最多,達2462個,占39.7%。其后依次是塑料浮標(924個)、醫療用品(258個)、塑料餐盒(230個)、打火機(223個)和塑料瓶蓋(171個)……不過,資料的最后一句話給筆者的印象尤為深刻,“就來源地而言,可推測來源地的3114個垃圾中,來自中國的垃圾占96.4%。”如果韓國的環境檢測報告屬實,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當然,相比而言,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行徑簡直就是犯罪。據報載,2011年4月,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為了替儲存高輻射性污水騰出空間,竟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含低濃度放射性物質的1.15萬噸廢液水排入海中。日本擅自排放核廢液一事引發了包括中國、韓國在內諸多國家的強烈不滿。韓國外交通商部表示,日本向海水中排放放射性污水的行為有可能違反國際法。
  我們知道,海洋環境污染與陸地污染不同,如果說陸地上的污染具有固定性,治理起來相對容易些,那么海上污染就大不相同。概括而言,海洋污染具有污染源廣、持續性強、擴散范圍廣、防治難危害大等特征。特別是海水的流動性增大了治理污染的難度。譬如日本排泄核污染廢液,其造成的影響就絕非局限于近海或臨海海域的海洋生態,而是帶有全局性。
  近年來,隨著陸地資源的日漸衰竭,人類紛紛將目光轉向海洋。但是,就在人類進軍海洋的號角吹起之時,諸多海洋環境問題就已層出不窮。目前大的污染源主要有工廠對海洋的污染、海洋石油開發對海洋造成的污染等等。這種種污染已導致嚴重的后果:自然環境日益惡化,主要表現為“極端氣候頻繁、赤潮咸潮加劇、海平面上升、風暴潮加劇”等現象;海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主要表現在水質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溫室效應加劇等等……倘若人們仍舊唯利是圖,我行我素,不從長遠、大局出發,不能認真對待海洋環境污染問題,那么,也許有朝一日海洋將成為“死水”,進而將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其最終結局將無疑是毀滅性的。
  當下我們應當如何應對海洋環境污染的問題呢?以筆者拙見,我們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要加強海洋環保教育,尤其在沿海及其從事海上作業的人員,更應加強教育宣傳的力度,切實讓海洋環保意識真正深入人心,要讓人們從人類種族存在的角度去認識海洋、關注海洋。同時,對海上作業的艦船配置相應的生活垃圾處理設備,切實做到海上生活垃圾“零污染”;其次,健全與海洋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好相應的制度建設,切實做到在處理海洋環境污染問題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三,要設立專門的科研機構,定時對海洋環境進行監測,同時要加強諸如突發性漏油問題、突發性放射性污染問題的專題研究;其四,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海洋環境污染的特性決定了其不可能在某一個國家得到完滿的解決,它需要國際社會協同作戰,共同遵守有關的海洋環境條約,以維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業已成為人類的共識,但愿人類在利用海洋時更要尊重海洋、善待海洋,要將海洋作為一種生命有機體對待,而不是僅僅將之視作滿足人類欲求的“資源庫”。  (作者單位:廣州海軍兵種指揮學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兩部門發布海洋標準化規劃 2012-05-11
· 普洱樹海 深山里綠色海洋的擁護 2012-04-25
· 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區力爭今年增加值超兩百億元 2012-04-19
· 海洋經濟發展需要戰略引領 2012-04-12
· 國土部:十二五大力培育海洋新興產業 2012-04-0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绥阳县| 阿拉善盟| 岚皋县| 招远市|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