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地球之殤:載不動幾多愁
今年的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經達到70億……
2011-11-03   作者:李長久 劉麗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聯合國有關機構預計,到210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100億,如果出生率略高于預期,世界人口屆時有可能突破150億。地球是人類的家園,隨著人口增加,過度開發和利用土地,科學家們對地球環境設定的九大安全防線中,生物多樣性喪失、氮與磷污染和淡水枯竭等幾項地球底線正瀕臨失守……

  生態信貸短缺挑戰人類未來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08》中警告稱,人類對地球自然資源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物生產力的近1/3,全球正走向生態信貸短缺的未來。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詹姆士·李普在序言中寫道:“生態信貸短缺是全球性的挑戰。全球3/4的人生活在生態負債國(國家的消費超出了本國的生物承載力)。因此,大多數人都在通過利用或者日益透支異地的生態資本,來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增長。”

  生態足跡超出生物生產力

  《地球生命力報告2008》指出,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是以人類對生物圈提供資源和吸收廢物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和海洋的面積來衡量,生物生產力(biocapacity)是以地球的生產性面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生態足跡,是用于生產食物、纖維、木材等消費品所需要的耕地、放牧地、林地和漁場的面積,加上吸收使用能源排放的廢物和提供基礎設施的面積總和。2005年全球生態足跡是175億全球公頃,人均2.7全球公頃(全球公頃指與全球生物生產力平均值相等的一公頃面積),全球生物生產力為136億全球公頃,人均2.1全球公頃;生態足跡超出生物生產力近30%。在過去的45年中,人類對地球生物圈的需求增加了一倍多。使用化石燃料和開發土地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人類生態足跡的主要部分,2005年人類碳足跡比1961年增長了10倍以上。如果繼續現有的模式,到21世紀30年代初,我們需要兩個地球供應的商品和服務。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2010年10月13日發表題為《停止劫掠地球吧,否則20年后人類需要兩個地球》的文章援引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人類劫掠地球資源的速度是資源置換速度的1.5倍,而揮霍無度的西方生活方式對赤道地區的破壞最為嚴重。根據倫敦動物學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兩年公布一次的《地球生命力報告》預測,如果人類繼續以目前的速度開發土地和海洋,那么到了2030年,要想生產出足夠的食物、原材料和水資源,并吸收掉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人類需要兩個地球才能生存。這份報告估計,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來翻了一番。報告指出,英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在全球排在第31位,平均每個英國人需要五公頃土地,高于全球人均三公頃。如果全球人口對地球的需求和英國人一樣,那么人類需要2.75個地球才能生存。

  地球能支撐三個美國嗎

  《泰晤士報》的文章指出,富裕國家的人均資源消耗量是發展中國家的五倍,西方消費者的消耗依靠的是世界貧窮地區資源。飲食結構是決定一國生態足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國人均每年消費113公斤肉類食品,中國和印度人均每年消費肉類食品分別為45公斤和不到4.5公斤。倫敦動物學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的報告測算,到2050年,如果屆時全球92億人口都吃典型的馬來西亞飲食,人類只需要1.3個地球;如果全球人口都吃意大利飲食,那么人類可能需要近兩個地球才能生存。
  美國《紐約時報》2011年6月6日刊登泛亞洲智庫全球未來研究所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程子俊題為《地球能支撐更多的美國嗎?》的文章認為,如果除美國之外,再多兩個規模和它一樣大的巨型經濟體,地球承受的壓力將會變得無法想象。為此,亞洲應進行有節制的消費,將資源管理作為一切政策決策的中心。作者為什么強調“亞洲應進行有節制的消費”和“將資源管理作為一切政策決策的中心”呢?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回歸亞洲,特別是中國、印度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世界經濟、資源消耗和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按照現在趨勢,全球經濟產出在2005年至2050年間將增長六到七倍,亞洲GDP將從現在的30萬億美元增至230萬億美元。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年內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2050年,印度經濟規模也將與美國經濟規模一樣大。以能源為例,如果中國和印度人均消耗能源量與美國一樣多,那么他們的電力消耗量將是美國的14倍。即使亞洲人將他們的能源消耗限制在相對較低的歐洲水平,他們的電力消耗量仍將是美國目前水平的八至九倍。
  程子俊提出的“地球能支撐三個美國嗎?”,除美國外,就是中國和印度。2008年,美國人口3.04億,中國13.26億和印度11.4億,三國人口達28.7億,占世界人口66.92億的42.9%。以汽車業為例,汽車業始于1886年,到2006年世界汽車保有量達到9.2億輛,汽車運行既消耗大量能源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1950年,美國平均家庭已擁有一輛汽車,2006年,美國已擁有2.44億輛汽車,美國人口占世界人口不到5%,而汽車擁有量占世界的26.5%。到2009年,中國平均每千人擁有11輛汽車,相當于美國1911年水平。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布朗主編的1998年世界狀況報告指出:“如果中國繼續沿著以汽車為中心的道路向前發展,并以西方工業化國家和日本為模式,如果每人對汽車的占有和汽油消耗達到美國水平,中國每天消耗石油將從1996年每天6400萬桶增加到8000萬桶。”英國《衛報》網站2009年3月24日援引澳大利亞一位汽車專家預測:如果印度的汽車擁有率達到西方國家的水平,全世界在40年內將擁有30億輛汽車。汽車運行產生的二氧化碳已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0%,越來越多汽車運行所需燃料從何而來?它們對環境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透支使用加快地球“失血”

  礦藏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自18世紀西方國家實現工業化以來,各國已經消耗大量礦產資源。據統計,僅20世紀100年來,世界各國已消耗1420億噸石油,78萬億立方米天然氣,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鋼),7.6億噸鋁和4.8億噸銅以及大量其他礦物資源。埃克森美孚公司總裁杜勒森2005年預計,全球對各種能源的需求仍將以年均1.7%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日需求量將從目前的約2.2億桶油當量增加到約3.35億桶油當量,約是沙特阿拉伯石油產量的10倍。其中石油和天然氣仍是世界主要能源供應來源,約占能源供應的60%。香港《亞洲時報》在線2005年5月17日發表美國罕布什爾學院和平與世界安全問題教授邁克爾·克拉雷題為《激發新的戰爭》的文章認為:“對未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的競爭性尋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激烈過,在為贏得對外國重要能源資源控制的競爭中所投入的資金以及外交和軍事力量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多過。”文章指出“隨著許多國家政府官員們受到要求無論以什么代價滿足他們國家能源需要的壓力越來越大,在今后若干年內,爭奪能源的斗爭只會變得更加激烈。”
  過度開發和消耗礦藏資源特別是大量消耗油氣資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和導致大量物種滅絕。英國廣博公司網站2011年8月23日援引科學家對全球物種的最新推斷,自然界共有約870萬個物種。旨在拯救地球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2010年10月18日在日本名古屋開幕,與會科學家們指出,現在地球上平均一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這個速度是自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以來最快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在開幕式上指出,世界“無法再承受”自然生物的繼續消亡了,“我們正在摧毀地球生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下屬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0年公布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動物數量已減少31%,活珊瑚減少38%,各種紅樹種植物和海草減少19%,全球3/4的漁場已資源枯竭。《今日美國報》2010年10月稱,全世界68億人口到2007年已經消耗掉地球50%以上的生態資源。英國《自然》雜志預計,50年后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
  2011年4月22日是第42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過去占世界人口不到20%的發達國家消耗了全球80%的資源,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必須走新的工業化之路和有效解決糧食問題。泛亞洲智庫全球未來研究所創始人程子俊提出,與上次工業革命不同,亞洲必須開啟新的工業革命。“對于亞洲來說,將資源管理置于一切政策決策中心的前景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過去幾十年一直被告知繁榮只能來自傳統的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的社會。然而,如果這個地區的政府能夠直面這一挑戰,決定我們這個世界是否擁有前途的將是北京、德里和雅加達的決策者們,而不是歐洲和美國的首都。”法新社2011年5月18日介紹了當天約20名諾貝爾獎得主向聯合國一個特別委員會遞交的《斯德哥爾摩備忘錄》,呼吁全球領導人采取緊急行動拯救地球、確保全球可持續性。“備忘錄”指出,在這個時代,地球身上發生的最重要變化不是由自然現象,而是由人類行為造成的,建議采取一系列緊急而影響深遠的行動,使決策者和各團體為了子孫后代成為積極的地球管理者,必須“鼓勵開展一場新的農業革命,在當前的農業用地上,以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出更多的糧食。”

  全球耕地減少的巨大威脅

  “民以食為天”。土地提供豐富多彩的食物,特別是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質基礎。但是,隨著人均耕地減少和自然災害頻發,貧窮和饑餓已經成為人類的最大悲劇。2005年7月2日,世界音樂界名流在柏林、倫敦、東京等世界八個大城市同時舉行“現場八方”音樂會,大聲疾呼:讓貧窮成為歷史!然而,五年后2010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時,全球仍有9.25億人因貧窮而生活在長期饑餓中,即全球每七個人中就有一人食不果腹,每六秒鐘就有一個孩子被餓死。
  科技日報2010年4月4日刊登題為《地球還剩下幾條“命”》的文章介紹,臨界點研究小組認為,農牧業的盲目擴張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是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一大“元兇”,氣候變化以及水循環的破壞都與此有關。據統計,2001-2005年,全球耕地面積從14.1億公頃增至14.2億公頃,年均增長率僅為0.15%,大大慢于近40年來全球耕地年均增長水平。到2006年,全球耕地面積明顯下降,比2005年減少了945萬公頃。臨界點研究小組提出的指標是:用于耕種的非凍土比例是臨界點:15%;當前值:12%;評估:21世紀中葉將達到極限。
  兩千年前的世界人口僅三億,經過一個600年翻了一番。人口急劇增加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20世紀后半期。在1959年到1999年的短短40年間,世界人口從30億增加至60億。
  人口增加最快和最多的仍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10年10月20日發表的《2010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目前的69.09億增至91.5億,增加22.41億,人口過億的國家將增至17個。按地區和國家比較,亞洲地區的人口將從目前的41.67億增至52.32億,占世界人口總數57.2%,其中:印度人口將從12.15億增至16.14億,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人口將從13.54億增至14.17億,退居世界第二位;菲律賓和越南人口也將過億。非洲人口將從10.33億增至19.85億,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區,其中剛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亞和坦桑尼亞四個國家的人口都將過億。德國《科學和政治基金雜志》2010年11月一期刊登該基金會全球問題研究人員斯特芬·安格嫩特博士等合寫題為《世界人口分為三部分》的文章劃分:富有、人口老化和部分地區縮減的工業國家為“第一世界”;經濟充滿活力、人口發展相對均衡和城市化繼續向前推進的新興國家是“第二世界”;人口年輕且有力增長尤其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貧窮國家屬于“第三世界”。
  2010年,發達國家人口為12.37億,到2050年,在接納移民的情況下將保持在12億的水平,其中多數國家的人口將減少,歐洲人口將從目前的7.33億減少到6.91億。與20世紀一樣,世界人口增長幾乎完全以欠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為基礎。到2050年,欠發達國家人口將從57億增加到79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86.3%,其中最不發達國家的人口將增加一倍,從8.55億增至17億。
  據統計,近30年來,全球人均耕地面積從0.33公頃降至0.22公頃。目前東亞和南亞人均可耕地僅有不到0.17公頃,非洲人均可耕地面積已從20世紀60年代的0.5公頃降至不足0.3公頃。中國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令人不安的是,全國耕地已從1996年的19.5億畝降至2003年18.5億畝。我國人均耕地從新中國成立時的2.5畝降至現在的1.38畝。2008年《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持在18.05億畝。但是,各種占用耕地正沖擊18億畝“紅線”。
  全球人均耕地減少直接關系各國糧食供求格局和糧食安全。據統計,近幾年來全球糧食生產年均增加0.4%,而年均消費需求卻增加1%左右。德國《明鏡》周刊網站2011年3月18日發表該刊記者對德國巴斯夫公司負責植物保護和農業研究的董事會成員斯特凡·馬爾奇諾夫斯基采訪得到的數據,歐洲能夠出色地保證糧食供應,因為歐洲有錢每年都進口額外的農產品,而生產這些農產品需要其他大洲3500萬公頃耕地,這相當于歐洲耕地總面積的1/3。他認為,總體說來,現有耕地已經不夠用,很多國家今天已經不能養活日益增加的人口。法新社2010年10月11日援引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和救濟世界饑饉組織起草的報告稱,他們收錄的122個國家中,已有25個國家饑餓狀況達到“驚人”水平。在中非國家中,有3/4的人營養不良。孟加拉國、印度、東帝汶和也門五歲以下兒童體重不達標的比例都超過40%。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0年,全球玉米價格暴漲了52%,小麥價格上漲了49%,大豆價格上漲了28%。據世界銀行統計,從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國際糧價上漲15%,與一年前相比飆升29%。美國利茲大學教授埃文·弗里曼與美國《波士頓全球報》編輯安德魯·里馬斯2010年出版的《食品帝國——盛宴、饑餓和文明的沉浮》一書中指出:未來糧食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到2030年,世界對糧食的需求將增加50%,到2050年將增加56%,家禽消費將增加90%。天氣將更糟糕,米價將比現在上漲80%,30億人將朝不保夕。
  地球負擔越來越大,特別是人均耕地減少和氣候變化,已經影響農業發展和糧食供應。2010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團結起來,戰勝饑餓”。聯合國糧農組織呼吁,國際社會和各國攜手努力,相互幫助,生產更多糧食,實現人類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相關鏈接]

  糧食武器
  ——新鴉片戰爭

  隨著人口增加,人多地少的國家,將面臨糧價上漲甚至發生糧食供不應求危機的長期風險或威脅。而有的國家可能以“糧食武器”控制其他國家。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展望美國地緣政治的長期目標時說:“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誰控制了貨幣,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的四本暢銷全球的著作之一《糧食危機:運用糧食武器獲取世界霸權》一書中介紹,為控制世界糧食,美國發動了“商業化農業”、“綠色革命”、“生物燃料革命”以及“基因革命”等。作者指出,“基因革命”實質上是一場旨在控制世界糧食進而控制世界的“新鴉片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政府是發動者和主要推手,世界貿易組織(WTO)和美國糧食巨頭都發揮各自巨大的作用。
  據弗雷澤與里馬斯2010年出版的《食品帝國》一書中介紹,在美國,最大的四家肉食品企業供應市場80%的牛肉,最大的四家農場擁有美國60%的先進谷物設備,最大的三家農業公司壟斷了美國谷物及大豆出口的81%和65%。控制糧食進而控制世界的暗戰正在悄然進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 "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園"——塞舌爾 2011-08-19
· 張勇——海底撈提供“地球人拒絕不了”的服務 2011-08-19
· 地球災害頻發 保險業責任加大 2011-06-03
· 俯瞰地球的攝影師 2011-05-20
· “地球一小時”:環保的宗教情懷 2011-03-28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旅游| 亚东县| 古交市| 和顺县|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