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色网,性做久久久久久蜜桃花,欧美日本高清动作片www网站,亚洲网站在线观看

德國“毒菜”推高全球食品貿易成本
各方欲加強監管應對全球化食品安全難題
2011-06-14   作者:記者 閆磊/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雖然肆虐歐洲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在德國呈逐步緩解趨勢,但傳播范圍卻在逐漸擴大,歐洲和北美等14個國家已經連續發現確認感染病例。由于致病病菌的源頭結論幾經反復,不僅民眾不安情緒無法有效安撫,更令食品安全監管缺陷在全球化生產鏈條模式上暴露無遺。此次事故同時也推動了美國等世界上主要進口國的安全法案改革,預計食品類產品的貿易成本將日益提高。

  致病元兇來歷波折令全球不安

    德國政府解除對黃瓜等蔬菜的警告。6月11日,在德國東部城市弗賴貝格一家超市,消費者在選購西紅柿。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肆虐歐洲的大腸桿菌疫情,已經導致31人死亡,但經過長時間調查研究后該少見的病菌來歷仍是個謎。一時之間,“誰是病源”成了公眾最關注的話題,恰恰是這個問題,持續讓全球衛生專家撓頭不已。
  在大腸桿菌疫情的重災區德國,一部分患者因此出現腎損傷、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乃至死亡。盡管德國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一直在追查,但這種致命的大腸桿菌的來歷讓他們頭痛不已。業內人士分析說,歐美等國已經在肉類相關食品建立了生產與消費的跟蹤體系,但對蔬菜的類似管理確實難以實施,這也是病菌來源難查的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在丹麥的合作實驗室確認,造成此次疫情的菌株是“O104:H4”,它很罕見,之前曾在人體中發現過,但從未出現在溶血性尿毒綜合征的暴發中。來自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及其合作機構的基因測序表明,致病的大腸桿菌是一種新的菌株,并且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
  美國疾病防預研究中心對引發德國的大腸桿菌疫情的細菌進行研究后也稱,這些細菌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可致命的新型病原體。美國疾病預防研究中心副站長貝瑟:“這是我們所說的新型病原體的很好例子。它是一個我們未曾正式辨認的細菌,它有很強的致病及致命的能力。”
  病患爆發國德國對病菌來源的研究結論在重壓力下幾經更改,終于有所定論,豆芽菜是病菌源頭。
  6月8日,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衛生部宣布,在對該州首府馬格德堡市一個家庭垃圾桶里的黃瓜進行檢查時,發現了導致此次疫情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這已經是德國衛生部門在反反復復中第二次將矛頭指向黃瓜。就在數周前的5月26日,德國漢堡衛生研究所宣布,在產自西班牙的黃瓜上檢測出了這種大腸桿菌。此番再度對黃瓜的質疑,距離為西班牙黃瓜的“洗冤”,不過幾天時間。讓公眾無可適從的不僅僅是德國衛生部門在“黃瓜”上的糾結。
  6月5日,德國下薩克森州農業部門宣布,德國北部一個有機農場出產的豆芽菜可能是導致這次疫情的源頭。而在不到24小時后,該部門來了個180度轉身,稱實驗室初步抽查并未證明該豆芽菜是病菌源頭。之后德國官方于10日確認此次德國腸病疫情的感染源為豆芽,同時解除了此前發出的對黃瓜、西紅柿、帶葉色拉菜的警告。
  調查過程中的表態反復使得德國民眾恐慌心理加重,并受到廣泛指責。此前德國國內媒體援引各個機構觀點的信息也甚囂塵上:生產瓦斯的沼氣設備被列為懷疑目標;同時,水源也是重點監測和排查的對象;更有好事者,甚至直接將此事與恐怖襲擊扯上關系。其實,感染源一直是各國科學家心頭難解的結。

  病菌屬性進一步清晰

  神秘來源的病菌雖然身世之謎破解過程曲折,但在現今各方抓緊研究下,病菌屬性已被查明,其抗藥性、危害性令民眾更加愕然。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德國漢堡大學醫學院、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聯合研究發現,點燃此次疫情的菌株是一種新的兼具侵襲、產毒、腸出血等特征的大腸桿菌,它攜帶多種耐抗生素的特異基因,包括氨基糖甙類、大環內酯類、磺胺類等抗生素的耐藥基因,導致抗生素治療無效。
  根據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分析,該菌株屬于血清型O104,但O104型大腸桿菌以前未見引起人類感染大規模暴發的報道。通過進一步比對分析,發現該菌株與2002年從中非艾滋病患者腹瀉標本中分離的腸侵襲性大腸桿菌55989菌株的同源性超過93%。
  明斯特大學衛生研究所所長黑爾格·卡希10日也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他領導的研究團體將繼續深入破譯造成疫情爆發的O104:H4型大腸桿菌的基因編碼。研究人員探討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這種大腸桿菌的宿主何在?卡希強調,盡管有幾種O104型大腸桿菌以其他動物為宿主,但此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O104:H4型大腸桿菌株能在人類之外的動物體內寄生。目前,人們只能推斷本次暴發菌株是以人類為宿主的。
  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9日也發表公報說,根據已公布的基因測序結果,本次疫情的暴發菌株與曾經在中非分離的一種腸黏附性大腸桿菌的基因同源性超過93%,而各種腸黏附性大腸桿菌迄今只在人體中發現,菌株對一些抗生素也具有抗藥性。據此推斷,致病菌株很可能源自人體,通過人際傳播或在人類與周圍環境之間傳播,也可以通過被污染的食物傳播。
  卡希說,為了盡快了解本次暴發菌的特性和探尋對策,目前全德各相關學科的專家已開始密切合作,組成了分別研究患者排菌期長短、病菌對抗生素反應、病菌與水環境等課題的專題研究組。各組之間還及時互相通報最新研究成果。
  德國方面的猜測與美國專家的觀點不謀而合,由于美國也有四位病人出現身體不適。美國疾病預防研究中心懷疑,引發這次疫情的細菌可能與人體本身關系密切。
  美國專家此前甚至懷疑,引發疫情的細菌來自人體本身。美國疾病預防研究中心食源性疾病處處長布蘭德:“這些生物可以從外部環境中獲取一個DNA基因,然后進行自身變異。”

  監管難防全球化產業鏈

  此次疫情逐步緩解時,讓人們對其注意力由人身健康威脅轉為社會經濟層面的沖擊。
  除了歐洲蔬果遭遇多國進口封殺,歐洲菜農遭遇巨額經濟損失,此次疫情更令多國食品安全監管升級呼聲加強。在經歷了前幾年的花生醬沙門氏菌污染、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后,全球仍不能有效控制大范圍食品安全風險,全球化生產鏈過長和各國內部監管體系尚顯不足是元兇。
  2008年底,美國全國遭受美國花生有限公司生產的花生醬帶來的疾病,原因是該公司生產的花生醬被一種沙門氏菌污染。其產品向食品公司、醫院、養老院以及自助餐廳供貨。
  食品污染所致的疾病爆發,美國已從上世紀90年代初每年僅100次左右,上升到大約350次。“沙門氏菌”事件之后,美國總統奧巴馬做出激烈反應——他宣布,將組建一個由內閣部長和高級官員組成的食品安全工作小組。他還承諾改革“資金和人員不足”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范圍內食源性疾病的爆發——如源于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微生物——都在急劇增加,而且爆發速度空前快,傳播也更快。世衛組織估計,即使在一些發達工業國家,每年也有至多30%的人口患上食源性疾病;發展中國家的患病率更高。英國《金融時報》曾采訪時任世衛組織食品安全司司長約根·蘇倫特,他表示:“我認為,我們不能說我們在食品安全上有了進步——實際情況更像是往相反方向發展。”
  那么,這些致命事件為何增加,而我們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來控制它們?其中一個原因是,食品生產的日益工業化“促進”了新病原體的傳播。例如上世紀90年代發現的新變異型克雅氏病,這種疾病與暴露于牛綿狀腦病(即“瘋牛病”)相關。另一個原因是差勁的監管。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2009年3月份公布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40種食品中,它只能追溯5種食品在供應鏈上的每一個階段。一袋面粉所包含的小麥就來自100多家農場。
  越來越多的食品在世界的某個地方種植或飼養,但在其它地方加工和消費。這種食品鏈的全球化意味著,一個國家的疾病爆發或者食品恐慌,很快就會影響到其它國家。某跨國食品公司的首席供應官表示,三五年前,美國的食品恐慌有可能會被限制在該國國內,因為其產品成分的來源地和制造地都是在本土。但如今,約60%成分的來源和利用都已全球化。
  “沙門氏菌”事件期間時任卡夫食品研發和品質副總裁吉恩·思朋斯表示,成分來源全球化還使管理食品供應鏈變得“更加復雜”。他說“全世界有許多不同的標準,這使得你與供應商的合作很有挑戰性。”
  咨詢公司德勤的美國消費業務主管帕特·康羅伊說得更直率:“如今增加了這么多潛在的失敗點……一個更為多元化的供應鏈,其控制難度也大了許多。”目前沒有一套全球食品安全標準,而且一家跨國食品公司指出:“檢測每一個潛在危害并不現實——這樣的潛在危害成千上萬。”此外,盡管各國政府監控供人類消費的本地出產產品,但監控動物飼料系統的監管體系尚未建立。

  貿易成本或將推高

  為此,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全球行動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預警與反應司的專家格瑞高里·阿特先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組織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涉及食品安全的政策標準和規范。”阿特先生建議各國衛生部門在有關食源性疾病控制、防范、監測和預警以及禁止食品污染領域,充分聽取世衛組織的建議,并嚴格審視衛生領域的相關風險控制,健全預防、監測和預警機制。
  鑒于各國政治體制不同,部分國家內的聯邦州在衛生領域政策制定上具有相對獨立性,從而也給有效促進世界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帶來不便。為此,他強調,各國應考慮和遵守世衛組織曾經出臺的“從餐桌到農場”的食品安全措施,以有效抵御各環節食品安全風險。該措施主要強調食品生產所涉及的生產材料、質量與安全各個環節的生產與消費方,都應認真對待食品安全問題。
  阿特先生建議普通民眾更多地關注或上網查詢該組織此前推出的“食品安全五大要點”。該措施建議民眾應該保持清潔和勤洗手、生熟食品在烹飪、原料儲藏與準備過程中應該分開、飲用安全的水和食物,特別是水果和蔬菜要洗凈。他補充說,上述新型大腸桿菌在遇到適度高溫時即會死亡。
  此次大腸桿菌事故令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年初簽署的“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落實進程加速。該法案將加強美國對海外進口蔬果產品的監管力度。FDA發言人稱,此法案主旨是將食品安全風險控制在生產企業源頭,從而有效預防食品安全事故。
  此新法案的內容主要是:明確FDA有權進入企業生產領域檢測,若發現問題進行提前警告;對進口食品有權威的審查資格,以前FDA多是接收外商送檢給的產品,而現在FDA將更加主動的有權審查進口商所有貨物;預防控制機制增強,改fda追查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避免食品污染,即在美國境內生產鏈源頭進行防控;要求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三年檢測一次高危食品生產設備,即是提高檢查頻率;監管方在企業尚未對問題產品有所回應時,具有強制召回權利。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各國政府以前不愿對食品制造商施加太多的安全標準,因為這些標準可能阻礙貿易。其成本也可能很高。糧農組織食品和營養司食品質量主管布特里夫表示:“當真菌毒素(真菌產生的毒素,在農作物中常見)水平非常嚴格時,它們可能會限制貿易。這是一個政治問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 中美擬從法律制度層面上解決食品貿易爭端 2007-07-19
· 2006年我國進出口食品貿易增幅達22.47% 2007-03-23
· 中國食品貿易洽談會在日本拉開帷幕 2007-03-15
· 食品安全新國標 2011-06-02
· 食品安全監管要防止機制“失敏” 2011-06-02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噶尔县| 铜鼓县| 香河县| 伊宁市| 青浦区|